-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有一道題,你有兩個選擇,

A、拋硬幣決定,猜贏了給你100元,輸了什麼都得不到

B、直接給你46元

你選擇什麼?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B,因為B是無風險收益。

而A雖然收益更高,看起來沒有風險,但其實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就是B選項的46元,這就是A的機會成本,如果你沒猜對,就意味著你損失了46元。

一、預期收益公式

經濟學是一門關於選擇的學問,它的衡量標尺就是風險與收益。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經濟學家一般用概率和收益率相乘,來計算風險和收益的關係。

比如,80%的概率贏得100美元,20%的概率贏10美元。

那麼,你的風險收益預期值就是0.8×100+0.2×10=82元。

上題中A選項擲硬幣,50%贏得100元,50%是零,預期收益=50%×100+50%×0,最後你的風險預期值是50元,顯然比46元要更大。

所以如果是搞投資的人,他們會選擇一直把這個遊戲玩下去,肯定要比每把都得到46元,收益更大。

投資其實大多數時候,是一門數學,對數字和概率不敏感的人,很難做好投資。

將這個話題延展開來,企圖在股市精準抄底和逃頂,跟彩票的中獎概率差不多,連續成功的概率就更小了。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但估值基本很清晰,美國、歐洲市場的長期市盈率均值就是15倍,所以一個市場的市盈率低於15倍,就是低估了,應該加倉;而高於15倍就是高估了,應該隨著上漲減倉。

這個笨辦法並不能保證總是正確的,但大概率的事情反覆做,長期下來他卻是最有效的。

二、兩害相權取其重:買指數止損

有的時候選擇不僅來自於收益,痛苦也需要選擇,我們常說兩害相權取其輕。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比如,有這麼一項投資,

A、50%的概率損失掉一半的錢,但也有50%的概率一分錢都不損失。

B、直接讓你損失30%的錢,你會選擇哪個?

理性的人都知道,應該選擇搏一把。

但現實中並非如此,大部分人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你肯定想說,怎麼會有那麼傻的人呢?

這樣的人不僅傻,而且數量眾多。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想想那些買指數止損、底部割肉的行為,其實就是這麼一道選擇題:

A、1%的可能股市完蛋了,你損失了100%的本金,而99%的可能你會賺到翻倍的錢。

B、現在割肉,直接損失掉一部分本金。

想想看,選項A的最大損失其實就是1%,而選項B的損失已經超過了選項A。

所以底部割肉是一個因為恐懼和損失厭惡情緒,而做出的愚蠢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不但不該割肉,反而應該不斷的買買買,因為越跌,你損失的概率就越小,未來收益的概率就越大。

注意,我們這道題說的是指數,個股上面就會更復雜,還要看基本面的情況而定。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三、面對損失,人們傾向於選擇冒險

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對財富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一個月賺3000塊錢,發給你500塊錢的獎金,你很開心;

但如果一個月賺30000塊錢,再發給你500塊錢獎金,你就沒那麼開心了。

如果你有1000萬的財富,對這500塊錢,似乎就更加麻木了。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但是現在有一個選擇題了,進行一項投資,

A、肯定得到900元,

B、有90%的機會得到1000元。

你選擇哪一個?

第二題,

A、必定損失900元,

B、有90%的機會損失1000元

你又選擇哪一個?

大多數人第一題都會選擇肯定得到900元,他們覺得900和1000元的效用差不多,沒必要去冒風險。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但是第二題,大家都會選擇90%的風險損失1000元,因為大家會心存僥倖,萬一是那10%呢?就不必損失了。

每個人都討厭損失,你撿到100元和丟掉100元,心理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在投資市場上,我們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賺1倍也沒什麼感覺,反而暫時虧損個20%,就難受得不行了。

明白了吧,指數定投越是到了虧損的時候,就越要堅持住。

-兩害相權取其重?我傻呀。-定投指數為什麼止損呢?

意識到沮喪的情緒是直覺思維在騙你,心理就會舒服好多。

在獲得收益的時候大家選擇規避風險,而在損失的時候則選擇冒險,這就是大家對於收入和損失的態度差異。


參考資料: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中信出版社,2012年

齊俊傑,解讀《贏得輸家的遊戲》,老齊的讀書圈,知識星球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