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元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武備最為強盛的時期之一。元太祖成吉思汗,雖然在治理國家方面非其所長,但要論及用兵打仗,確實是古代軍事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集群的頂尖水平,一生輝煌戰績,足以和歷史上任何一位天才軍事家相媲美。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元朝開創時期的幾個皇帝,都繼承了成吉思汗的軍事天賦,熱衷於發動開疆闢土的對外戰爭。蒙元騎兵的鐵蹄,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限擴張,幾乎達到了冷兵器時代交通條件下軍隊所能抵達的最遠距離,連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皇帝想都不去想的歐洲,都留下了蒙元騎兵的足跡。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元朝騎兵的主要攻擊範圍,當然還是以所在的亞洲為主。元朝成立之初,四處征伐,北方的俄羅斯,南方的緬甸越南,西亞的花拉子模,甚至遠隔大海的日本,都遭到了元朝大軍的攻擊。

元朝試圖吞併亞洲,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讓蒙元大軍止步不前。這個國家就是印度。1224年,成吉思汗親自指揮大軍,攻滅強敵花拉子模。但花拉子模王子札蘭丁,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從蒙元騎兵的重圍中殺出,逃入印度。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成吉思汗對札蘭丁非常忌憚,生怕他捲土重來,於是帶領大軍繼續追擊,來到了印度邊境。但令人不解的是,對札蘭丁志在必得的成吉思汗,最終卻離奇地主動退兵,沒有踏入印度。此後元朝歷代皇帝,也遵循這一原則,都未對印度進行過攻伐。

《元史》記載,成吉思汗之所以退兵,是因為看見了一種瑞獸“甪端”,耶律楚材聲稱“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上天用以告誡成吉思汗“好生惡殺”。這種說法充滿玄幻色彩,“甪端”只是傳說中的神獸,因此成吉思汗退兵必定另有原因。

史學家分析,當時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已經進入一年中最熱的夏季,酷熱難耐,習慣了北方涼爽氣候的蒙元騎兵無法適應,很容易造成疫病流行。加之印度地形多山地叢林,雨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堪,對蒙元大軍的行軍與後勤供應都形成極大挑戰,這才是成吉思汗撤兵的根本原因。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無獨有偶,二戰時期,日本也曾野心勃勃企圖吞併亞洲大陸,憑藉其強大的武裝力量,出動侵略軍四處擴張,燒殺劫掠。1944年3月到7月,日本駐紮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試圖從緬甸方向攻入印度,進而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和後勤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為其在東南亞下一步作戰構建有利態勢。

日軍此戰勢在必得,出動三個師團8萬多人。擔任英帕爾防禦作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和中國遠征軍一部。雙方在英帕爾外圍進行了長達5個多月的攻防作戰,最終以日軍慘敗告終,從此再未踏入印度。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英帕爾是印度曼尼普爾邦府,位於印、緬邊境。此地地形複雜,高山、河流、沼澤、深谷密佈,行軍和後勤補給均極為困難。加之雨季到來,河水氾濫,更是讓日軍補給幾乎陷於停頓。當地氣候高溫多雨,日軍難以適應,軍中多種疫病蔓延,導致非戰鬥減員嚴重,最終難以為繼,只得狼狽不堪地退出。

元朝和日本都試圖吞併亞洲,為什麼都沒敢踏入印度

由此可見,元朝和日本之所以都未敢踏入印度,印度獨特的複雜地形與高溫多雨的氣候,都對外來軍隊的適應性提出嚴峻考驗,是印度得以躲過兩次大規模侵略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元史》《英帕爾戰役: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