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金庸先生著作《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出场时着青袍,身型枯瘦,拿着一把扫帚,正在躬身扫地。此人看起来年纪不大,头上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

据悉,此人在藏经阁中约有四十多年,然而旁人对于他的存在却浑然不知,直到武林大会,他以一己之力便轻松收服萧远山、慕容复两人,之后为二人疗伤,并以佛法化解两人恩怨,使其冰释前嫌。这位低调且有实力的人物就是拥有神秘色彩的“扫地僧”。

平日里安静到无人察觉,但一出手便一鸣惊人,深藏功与名。

在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时常处于人群中安静的位置,但往往心思细腻,实力超群。那么,这类“低调的王者”是如何练就这一身本领的呢?

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学习与忍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厉害的人物,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卧薪尝胆的生活。

数据显示,人的智商分布符合统计学规律,进而说明,我们的智商差异并不比其他因素大。我们能力的差异,除开外界影响因素,更多的受个人品质与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会合理的规划时间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根据目标和难度做好区分,并且在学习时要专注与投入,切不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专注过学习的人,一定都有很强的忍耐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在一个又一个夜晚,他们在安静的氛围中克服困难,取得收获,学会安静,就此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成就动机

厉害的人物往往拥有高成就动机。

莫雷认为成就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麦克莱兰在将成就需要定义为:一种习得的动机,为完成任务和成功而努力的动机。

成就需要反映了在实现个体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体差异。例如,成就需要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加积极,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拥有这种高成就需要,会使我们的行动导向既定目标的内驱力增强,最终完成目标。

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有研究显示,在31岁测量成就需要得分高的人,在41岁时得到的工资比同龄男女高。

高成就需要的人并不仅仅是积极和努力,在面临棘手任务时,他们也会适当选择放弃。

这表明,高成就需要的人实际选择的是一种高效率模式:用较少的努力得到相同的结果。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如同成就动机一样,成功的人物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在人群中安静的那个人,也许在工作中取得过许多成绩,常常有优异的表现,所以他气定神闲,清楚自己的能力。亦或许,他是在观察,在观察中搜寻有实力的人,在观察中学习他人,安静,能让他在观察时拥有更清晰的头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情景和任务时,都有良好的判断。他们的付出与结果总是符合期望的,反复多次,建立信心,形成了良性循环。

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人际交往的高情商

厉害的人,不仅拥有高能力,还拥有高情商。

有一次,杨澜对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进行采访,针对他取得的骄人成绩,杨澜顺势问他,今天的成就是否到达了父亲对他的期望。令杨澜没想到的是,林教授突然沉默了,之后无法控制地开始哭泣。

原来年少时的林毅夫,因为忙于事业,在父亲临终前也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了林教授心中的永远的遗憾。为了节目效果,杨澜本可继续追问下去,可她没有,她选择了沉默。这时的安静是一种尊重。

孟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恰当的语言是一种智慧,适时的沉默既是一份智慧,也是一份人情味。

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家庭影响

所谓耳濡目染,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因为仕途不顺被贬,随后全家前往邵伯,住万寿宫。万寿宫高墙大院,寂静幽深,夏季时在院中纳凉,静听波浪拍堤,油蛉低吟。在这样的环境中,朱先生自小便养成了喜幽、静爱独处的习性。

在邵伯的几年,朱先生的母亲辅导其读书练字,父亲公务之余教授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闲时也常带他在河边散步,领略两岸风光。

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厉害

在《背影》中,朱先生父子间的亲情让人潸然泪下,文中是那对父亲浓浓的依恋。

朱先生灿烂的一生离不开父母童年的教导,父母对朱先生的教养不只是读书写字,陶冶情操,还让朱先生养成了闲适淡然、却也敢当大任的性格。就如那句广告词一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安静,是内心喧嚣后的沉默,是无数次沉默后的习惯。

收起锋芒,适时安静,学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