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導讀:項王有吞嶽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秦朝滅亡後,項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共主,他的兵力和綜合實力都是當時各路諸侯之中最為強大的。可是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楚霸王項羽之所以能由天下共主淪落到兵敗自殺的結局,究其原因,是他犯下太多的錯誤,行為過於愚蠢。下面幾點原因,就是他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項羽自身性格有缺陷,內心孤傲、英雄主義強烈

可以說楚軍因為項羽的影響,從而產生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心理,就是以項羽為首,只要有項羽存在那麼士氣就自然提升了,相反,沒有項羽的存在,楚軍就好像群龍無首沒有一個絕對的領導者,並且項羽的謀略是公認的不行,於是排除項羽坐鎮後方指揮三軍的可能,但項羽只有一個人,於是項羽身在哪裡,哪裡就贏,但項羽不在的地方往往潰敗的非常快。

項羽內心崇尚的是什麼?自然是英雄主義,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漢軍可以說看到他都非常的害怕,在武將樓煩讓楚軍束手無策的時候,項羽只是出面一次,就嚇得樓煩帶兵撤退,可見其威望,但正因為如此,項羽的英雄主義讓下屬都變成了碌碌之輩,只在乎衝鋒陷陣,至於謀略,他根本就不需要!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烏江自刎劇照

繼續實行分封制,並且分封不公平

在項羽當上楚王之後做了一番讓天下人看不懂的操作,就是將有功之臣封為諸侯,分封一定的土地,周朝的滅亡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各地諸侯權力太大最終直接無視了周王朝,這才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楚懷王熊心劇照

而項羽就好像看不到其中的弊端一樣執意分封,這造成了什麼結局呢?就是忠心耿耿的季布最終都背叛了項羽,而其他諸侯自然不會再跟項羽同心,心中想著的肯定是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逐鹿中原,就跟春秋亂世一樣。他分封就罷了,可還沒有做到絕對的公平。

首先這次分封,只照顧到跟隨關於抗秦的諸侯,而忽視了沒有入關的反秦勢力。例如張耳和陳餘都是趙國的大臣,張耳跟隨入關,陳餘沒有入關,結果張耳被封王,陳餘則只被封侯,陳餘不滿意。還有田榮,也是抗秦英雄,也是由於未入關導致沒有封王。這兩人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卻被忽視,於是率先攻擊項羽分封的諸侯國,完全無視項羽的分封,給項羽帶來無盡的麻煩。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范增劇照

還有就是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根據楚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但項羽卻將劉邦封到偏遠的巴蜀之地,自己都知道衣錦還鄉,卻讓老家在豐沛之地的劉邦滯留遠方,、他卻沒有想到劉邦手下那數千思鄉心切的軍隊,將匯聚成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

懷疑人心,用人不信

其實看後期劉邦的陣容就會發現,大多都是項羽陣營的,最終因為項羽的懷疑從而投奔劉邦,最為著名的就是韓信、陳平等。從這中就能看出一個問題,就是項羽重用楚人,比較排斥其他人員,所以這些原本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武將和謀士最終都被項羽排斥出去,甚至最為依仗的范增也被項羽勸退。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劉邦劇照

范增作為楚軍中頭號謀士,范增在項梁起兵之初便來投靠,力勸後者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然後糾合其他諸侯共同伐秦,從而為項梁叔侄指明前進的方向。正因如此,在項梁兵敗被殺後,項羽照舊尊敬、信任范增,並把他尊為“亞父”。然而自從鴻門宴後,項羽跟范增之間卻產生隔閡,從而損害了雙方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

項羽vs劉邦,這幾個錯誤直接導致項羽失敗,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

項羽坐騎烏騅寶馬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項羽能夠明智的話,應該放下身段,虛心採納范增的合理建議,或許還可以挽回局面。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猜忌心極重,最終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竟把范增趕回老家。范增被驅逐後,項羽手下再沒有可以信賴的謀士,以至於最終走向覆亡。劉邦消滅項羽後,曾一針見血的評論道:“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信用,憑什麼跟我奪天下?”可謂一語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