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5.8 與 6.0 兩個口徑槍彈研製三年並進

1974年,總後裝備部科訓處與五機部科教處聯合發文決定:由296廠、791廠、661廠、255廠、940廠、後高專(總後部高級專科學校軍械大隊)組成一個會戰組,開展5.8毫米槍彈和步槍研製,由861廠、845廠、9336廠、973廠、972廠、375廠、475廠和華工(華東工程學院一系)組成一個會戰組,開展6.0毫米槍彈和步槍研製。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1975 年 9 月 -10 月、1976 年 11 月、1977 年 6-7月,5.8毫米會戰組為提高彈著點密集度、600米距離上鋼板穿甲和木板穿深能力、600米打羊和射擊水箱模擬威力等問題,三上四川華鎣山進行大型試驗。6.0毫米會戰組1975年在減小抽殼力方面通過降低最大膛壓、彈膛部位熱套、增加彈殼硬度、減薄彈殼厚度等途徑進行了探討。歷經全面改進設計研究,1977年初,到三十一基地對6.0毫米槍彈進行摸底試驗。在6.0毫米口徑步槍研製中,9336廠一直堅持彈殼後坐間隙式自動原理的步槍研製,持續到1980年11月8日。終結報告說;“自從713會議以來在華工105(華東工程學院105教研室)教員指導下先後進行了6毫米及7.62毫米11支樣槍研製,三進三十一基地試驗” 。常溫下0.9~1毫米間隙原理機構動作正常,結構簡單、槍重減輕、點射精度高,但由於彈膛燻煙嚴重,後坐能量不易控制而停止。

儘管這段研製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工作沒有停止,經過3年的努力,兩個會戰組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977年9月14日-10月5日,第二次小口徑槍和彈的對比試驗在三十一試驗基地進行,試驗項目:V2、Pm、R50、侵徹力、I43、火藥燃燒性、VC等槍彈諸元,消耗791廠新彈8 498發,861廠新彈9 448發。

結果表明,6.0毫米和5.8毫米兩種槍彈的全彈質量、600米以內的各項性能(速度、動能和侵徹力)均優於56式7.62毫米槍彈;6.0毫米口徑槍彈的內彈道性能好,表現在低溫下初速和最大膛壓變化比較小,燃燒完全性好;5.8毫米口徑槍彈的外彈道性能好,表現在彈頭質量比6.0彈頭質量輕7%,彈形係數、600米飛行時間、末速和侵徹力優於6.0彈。總評綜合性能,5.8毫米槍彈稍好於6.0毫米槍彈,但火藥的穩定性略差。

1978 年,5.8 口徑步槍彈準備上馬

5.8毫米口徑新彈與6.0毫米口徑新彈對比試驗後,1978年1月17日-20日,20研究院主持召開了“小口徑槍彈工作會”。會上主要觀點認為,國外小口徑為5.56毫米,我們的小口徑選用5.8毫米即可。口徑再大一點對外彈道能量儲備多點沒有必要。當時的情況是:1963式步槍裝備部隊後,質量不佳,反對呼聲四起,1976年3月6日,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只好宣佈恢復19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研製新步槍迫在眉睫。採用1956式7.62毫米步槍彈的二代步槍的“四爭一”選型正在進行;新的小口徑步槍研製任務就是用5.8毫米替換7.62毫米的1956式槍彈。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 1956式彈頭射入豬臀入口7.7毫米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 1956式彈頭射入豬臀出口10毫米小口徑槍彈工作會上也有觀點認為:我國的小口徑可以選用6.0毫米口徑,外彈道遠距離能量儲備多一點,嘗試兼顧重機槍用彈。由於從1970年中央軍委常規兵器領導小組第6次會議開始,就已經明確研製任務是小口徑的步衝合一自動步槍彈,此次會議對6.0毫米口徑兼顧重機槍用彈的觀點未能重視。

791廠為澄清小口徑彈的加重彈頭能否作重機槍用彈,竭盡本廠所能,採用5.8槍彈的加重彈頭,於1978年4月專門到華鎣山進行了遠距離射擊試驗,4月24日呈現的結果是,在800米處的動能只有24~29千克力·米,要想達到重機槍起碼要求,應當在30千克力·米以上,5.8毫米口徑作重機槍用彈有困難。為什麼應在30千克力·米以上?主要考慮到未來戰場上重機槍需要在800米距離上擊斃戴鋼盔的敵人。此前試驗得知,國外M193型5.56毫米槍彈的彈頭穿透鋼盔一側,並穿入盔內豬頭動能需要41千克力·米左右,1956式7.62毫米槍彈的彈頭能量需要30千克力·米左右。

1978年的時候,以程爾康為首的小口徑步槍彈研製團隊總結了小口徑(5.8或6.0毫米)的優越性:有利於減輕槍彈重量,提高攜彈量(100發56式槍彈的總重量可以攜帶130發小口徑彈);有利於提高射彈的斷面比能,增大彈頭穿透力;有利於失穩後的彈頭翻滾,擴大殺傷效果;有利於彈道低伸,加大直射距離;有利於減小後坐力,提高點射精度;有利於減少材料消耗,便於後勤供應等。

但是,國內觀點並不一致。當時部隊中營級以上軍官、各級政府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頭頭們都經歷過抗日戰爭,流傳的說法是:三八式步槍彈的口徑6.5毫米,比較小,打到身上常是一個小眼,受傷後休養一段時間,很快又回到戰場;6.5毫米口徑的威力都不足,比6.5毫米還小的口徑行嗎?

關於三八式步槍彈的流傳說法是對的,但是不全面。說它對,原因有二:其一是三八式步槍採用了當時各國軍用步槍中最小的膛線纏距,只有200毫米,其它步槍至少是240毫米。纏距的長度短,射出的彈頭轉速快,陀螺穩定效果好,擊中目標不易翻滾;其二是三八式步槍的彈頭長度較長(32.51毫米),是口徑的5倍,而當時各國步槍彈的彈頭長為口徑的3.7~4.2倍,長彈頭在高密度的介質內不易翻滾,這樣導致向目標傳遞的能量少,殺傷效果就差。說它不全面,殺傷效果小指的是近距離的情況,在較遠距離上,彈頭的彈道飛行速度和彈頭自旋速度都要下降,下降後的三八式步槍彈的精度和殺傷效果還是比較好的。1938年9月的廬山腳下,日軍 “少將級影像明星”飯冢國五郎就是在800米距離上被中國軍人用三八式步槍首發斃命的。

當時負責輕武器科研工作的總後軍械部大力支持小口徑彈槍研製,並積極出面向軍事科學院、總參軍務部、總參軍訓部、總參裝備部等許多部門進行調查和宣講,準確認識小口徑槍彈威力。1978年5月30日-6月12日,在北京郊區的解放軍輕武器論證研究所,在燕山腳下工程兵試驗場,舉行了多次小口徑步槍表演。每次參觀表演人數20多人到300人不等。表演項目除常規精度射擊外,還有打鋼板木板和打肥皂、打豬、打羊的殺傷生物試驗。其間恰逢全軍後勤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全體全部被拉到了靶場參觀表演。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表演項目顯示:100米臥姿依託單發彈著密集度R504.8釐米、220米對8毫米厚的A3鋼板穿透率為100%。穿甲和200米打豬(入口直徑15毫米,出口50×40~70×130毫米之間)。

幾次演示,軍隊的許多高級領導都來看了,張才千和李達副總參謀長等都到了場。李達在現場看過試驗效果後說:“打得死人了!”。

眼見為實,見到高初速的小口徑彈的殺傷作用比普通的7.62毫米槍彈的殺傷作用厲害,扭轉了許多人們腦海中的印象,高初速的小口徑彈丸在近距離的殺傷作用不必懷疑。當時對豬的射擊試驗結論是:“新的小口徑槍彈的殺傷威力比1956年式槍彈有提高,表現為皮膚出口增大,出口皮下死腔增大,彈道周圍崩解碎裂的組織(失活組織)增多。彈道創傷的特點是:入口小,出口大,傷道呈喇叭空腔形;彈道周圍組織損傷嚴重,出口皮下形成巨大死腔,內臟器官炸裂嚴重,急性體內失血可造成動物當場死亡。”

小口徑槍彈造勢活動中,解放軍輕武器論證研究所積極提出了小口徑槍彈和步槍的戰術技術要求。1978年6月14日,在小口徑步槍戰術技術指標討論會上,總後軍械部科研處長李一林說:前幾年屬於論證工作,槍彈方面做得多,296廠在小口徑自動步槍上做了巨大努力,5.8毫米自動步槍的閉鎖方式採用中間構件起落式,槍機長度非常短,只有59毫米。主要故障是卡殼,原因是射後彈殼沒有充分拋轉空間。現在開始工程設計,要求5.8毫米槍彈在1980年定型,5.8毫米步槍在1982年定型,爭取1985年部隊試裝。

1978年7月10日,總後軍械部向總參上報(78)後械943號《請審批小口徑步槍戰術技術要求》。

1978年8月26日,軍委科學技術裝備委員會辦公室召集總參裝備部、總後軍械部、總參軍訓部、國防工辦、五機部開會,科工委副主任劉華清主持,專題研究我國小口徑武器發展問題。總參裝備部長杜屏講話:“要考慮我們國家的底子,子彈不少了,決不能有一個新東西就換,要搞技術儲備。小口徑步槍作為科研項目是需要的,搞出來,也不一定換。” 劉華清副主任講:“這個項目不著急,目前我們的槍和彈都不少,也沒有那個能力全換裝,只能慢慢換,抓緊搞,可少生產,多試驗,反覆試驗,搞得可靠些。”

1978年11月15日,兵器工業部科研局發文,二十院(78)五科456號《新口徑自動步槍有關問題通知》:經過7年的研究試驗,5.8毫米和6.0毫米兩種口徑方案都能達到戰技指標,雖然各有所長,但由於口徑相近,性能上沒有顯著差別。為便於組織,集中人力和物力,高速度高水平地研製一種小口徑新步槍,我們和總後軍械部研究決定,5.8毫米小口徑武器轉入設計和研製階段,6.0毫米口徑武器的論證從明年起不再列入計劃。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 5.8彈頭射入豬臀出口180×40×30毫米皮裂及死腔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 1978年6月,副總長李達(左三)、張才千(左二)和總後副部長張令彬

國產5.8 毫米 1987 式槍彈的故事

◎ 5.8毫米彈頭射入豬臀入口33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