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文 | 緋涅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前幾天去香港,朋友託我幫他帶東西。買好之後我傳了張照發給他讓他確認一下。他蹭蹭蹭發過來三條語音,每條時長都在30秒以上。

我拎著大包小包,站在香港街頭,費力的把耳朵貼近聽筒,聽完之後發現,他通篇就傳達了一個意思——對。

你看,一個字就能解決的問題,偏偏要浪費我一分鐘。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流行過一款軟件叫做Talkbox,好友之間可以發送語音來取代文字聊天。

在那個只有短信的年代,這種新潮聊天方式簡直太酷太科幻辣!到處都能看到很多人玩,一會兒對著手機絮絮叨叨,一會兒對著聽筒面露痴笑,像集體被外星人控制腦電波了一樣。

後來微信漸漸普及,我們卻越來越討厭收到語音信息。甚至,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才喜歡發語音。

這不是歧視,有事實作為依據!

騰訊發佈一份報告稱:55 歲以上的人群每發出五條消息中,就有一條是語音信息;而 21 歲以下用戶每發送 10 條消息中,才有一條是語音信息。

每次跟我媽聊微信,都覺得自己在聽單口相聲,打開第一條以後能自動播放一個小時。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偶爾聽聽老媽在耳邊嘮叨其實還蠻幸福。

但是每次看到同事、朋友有事沒事給我發一堆30秒以上的語音,我就特別希望微信能出個新功能——拒收所有語音消息。

首先,語音特別有侵略性,對大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很專注才能獲取裡面的信息。在開會,在見客戶,跟朋友聚會時,一條語音發過來,我必須要中止當下的活動去聽。

如果是朋友還好,換成老闆和客戶在場,我根本不可能拿起手機去聽語音的。

文字就溫柔的多,哪怕正在和別人談話,我也可以稍微一心二用的掃一眼獲取大概的訊息。

近日外媒發表一篇報道,稱「中國大多數年輕人表示不喜歡發語音,並把經常發語音信息的人形容為自私的人。」

這很好理解,發語音,說的人省事,聽的人麻煩;打字,打的人麻煩,看的人省事。大部分愛發語音的人,是習慣了造福自己、麻煩別人。

有一次要外出開會,我問同事開會地址,沒想到她給我發條語音,我不得不拿出筆邊聽邊記。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你能理解我當時的心情,對不對?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語音最大的原罪,是浪費時間!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短短几個字就能說清楚的事,為什麼非要用一大堆語音來說!

說的人,講話成本很低,不由自主就帶上很多語氣詞和思考的停頓。很簡單一個意思,你連說帶思考一共花了3分鐘,聽的人不得不花同樣的時間去聽這些幾乎完全無意義的聲音。

特別是那種60秒的長語音,聽一半時接個電話,回來就要從頭聽起,內心真的很崩潰!儘管這裡面真正有效的信息可能就那麼2秒而已。

而打字就不會,所有無用的信息,你都會因為懶得動手而自動精簡掉。

而且,微信的查找聊天記錄功能沒辦法查語音,如果同事都喜歡發語音,很多工作上的事,你需要確認的時候才發現,都已經死無對證。

更怕碰到那種人,他喜歡發語音就算了,他還用方言!連微信的語音轉換文字都救不了你。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還有很多我不想聽語音的理由。

比如我在聽歌,有語音發過來,為了聽清楚不得不把音量滑到最大,聽完後自動切迴音樂的時候,那個聲音大到我能原地起飛。

或者在安靜的電梯裡,聽語音忘記切換成聽筒模式,瞬間全部人都能聽到你午飯要吃什麼。

現在的情況是,我看到那種很長的,超過兩釐米的語音,我根本不會去點開。

有話好好打,不要發語音!

致親愛的Boss,同事,朋友,拜託大家以後不要給我發語音了,我耳背!

人類好不容易發明出文字,你們這群人居然倒回去用語音,你們對得起倉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