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固”的由來

重固這個地名,乍一看,似乎令人聯想起“固若金湯”“重重護衛”等詞彙。其實,重固就是上海西郊的一個鎮,與戰爭中的攻防還真沒多大關係。

但重固這地名還是有點來歷。據民間傳說,南宋時,韓世忠曾在這一帶與金兵鏖戰,戰役後埋葬了大量死亡官兵,因此以“重固”稱之。成書於清嘉慶年間,青浦人諸聯所作的《明齋小識》則記載:昔年時疫流行,里人築庵御邪,創名重固。後鎮以庵名。關於鎮名,還有一說。鎮西側有一高地“福泉山”,自古作為殯葬祭祀之地,遂以“重固”名之。

現在的重固以擁有福泉山古文化遺址而著名。福泉山位於重固古鎮西側,名謂山,實為一高約7米、長90餘米、寬78米的土墩。據說,因其形狀像一隻倒覆的舟船,故原稱“覆船山”。後因山側有井泉甘美,而改為“福泉山”(當地土白“覆船”與“福泉”同音)。宋代地方誌中記載“福泉土無片石,亦土山之類”。雖然土山貌不驚人,歷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清雍正二年(1724),時任兩江總督查弼納上書朝廷,請析青浦縣東北的北亭、新江兩鄉組建新縣,因境內有福泉山,新縣就以“福泉”名之(清乾隆八年復又裁撤)。當時,福泉縣的縣衙也設在青浦縣城內,至今,青浦鎮上仍保留有一條福泉路。清光緒版《青浦縣誌》雲:“福泉分縣時,有山五,獨以福泉名者,重之也。”

但福泉山之著名,更在於其擁有的古墓葬遺址。1949年後對福泉山體植樹綠化,陸續發現了一些新石器時代的文物,1962年被列為古文化遺址。1979年進行了試掘, 1982年、1983年、1986年分別作了三次正式挖掘,共清理出崧澤文化墓葬18座,良渚文化墓葬31座,西漢墓葬96座,唐、宋墓葬各1座,出土石、玉、陶、骨等遺物2000餘件。遺址的挖掘在古文化的科考方面,提供了兩大傑出貢獻:第一,對科學劃分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分層提供了進一步的重要信息;第二,挖掘發現的古代喪葬文化特點有助於對新石器時期社會性質的科學認證。

這些考古發現,給予了福泉山在考古學上獨特的地位,有人稱其為“東方土築金字塔”。由此可見,福泉山在遙遠的古代就是原始居民的墓葬地。像福泉山這種地方一旦被選為墓葬之地,累年的祭祀、堆土,使之成為醒目的土墩,並受人崇拜成為一方神聖。這似乎在昭示我們,“重固”這兩個生僻字用作地名的緣由。

“用福泉名者,重之也”還遠不止此,依附著福泉山,還有一些傳說也易讓人縈懷。宋代的府志中有“山北不數五,有陸機墓”。陸機(261—303),字子衡,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吳國丞相、華亭侯陸遜之孫。因陸機曾任內史平原職,故有“內史孤魂表福泉”之句。西晉趙王司馬倫掌權時,陸機官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故其墳墓又有“丞相墳”之稱。史籍記載,陸機為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民間相傳其為今松江小崑山人。傳說當年陸機洛陽遇害後,“還葬雲間(雲間:古松江別稱)”。明正德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陸氏十三墓俱在松江府西北二十里左右。”究竟是不是今天的重固,語焉不詳。不過舊縣誌中有詩:“福泉山頭丞相墳,通波曲曲繞墓門,日落清楓不知路,尋春來吊墓中魂。”

重固鎮北約1.5公里處,有一土墩,形橢圓,高於周圍農田二三米,因墩有前、後兩阜,得名駱駝墩,據說是明代時為防禦倭寇所用的報警煙墩。由20世紀考古挖掘所得的大量文物看,應是西漢時期的古墓。民間相傳,宋理宗時有位林妃葬於此。歷史上宋理宗趙昀有3位妃子,一位是謝道清,後被封為皇后;還有兩位分別是賈貴妃和閻貴妃。所以這民間流傳的林妃何許人也,真要證其真偽恐怕也難!清乾隆年間,金山人黃霆有竹枝詞:“荒煙曉散駱駝墩,歲歲空餘碧草痕。試聽泉聲嗚咽處,一杯黃土怨芳魂。” 看來,民間對此類傳說倒是抱著“姑妄言之,姑妄信之”的寬容心態,這到為傳奇故事的創作留白了空間。

元代時福泉山上曾建有朝真道院,後年久失修又逢祝融施虐,以致破敗。清代有道人名薛冷雲來此修行。薛道人常為附近農人醫病送藥,並幫助過鄉民抗拒蝗災。有次夜半歸山不慎掉入河中溺水而亡。薛道人養一小犬名“寬”,在薛道人亡故後也口銜道人衣服至溺水處自沉而亡。

這些傳說同樣都找不到蹤跡,卻可留下故事和詩文供後人相傳懷思。也許,真有過遺蹟的話,也都消散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了,只有那些故事和詩文漸漸成為既有別於史實卻又是地方文化無法割捨的組成元素。

(作者系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