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固”的由来

重固这个地名,乍一看,似乎令人联想起“固若金汤”“重重护卫”等词汇。其实,重固就是上海西郊的一个镇,与战争中的攻防还真没多大关系。

但重固这地名还是有点来历。据民间传说,南宋时,韩世忠曾在这一带与金兵鏖战,战役后埋葬了大量死亡官兵,因此以“重固”称之。成书于清嘉庆年间,青浦人诸联所作的《明斋小识》则记载:昔年时疫流行,里人筑庵御邪,创名重固。后镇以庵名。关于镇名,还有一说。镇西侧有一高地“福泉山”,自古作为殡葬祭祀之地,遂以“重固”名之。

现在的重固以拥有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而著名。福泉山位于重固古镇西侧,名谓山,实为一高约7米、长90余米、宽78米的土墩。据说,因其形状像一只倒覆的舟船,故原称“覆船山”。后因山侧有井泉甘美,而改为“福泉山”(当地土白“覆船”与“福泉”同音)。宋代地方志中记载“福泉土无片石,亦土山之类”。虽然土山貌不惊人,历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清雍正二年(1724),时任两江总督查弼纳上书朝廷,请析青浦县东北的北亭、新江两乡组建新县,因境内有福泉山,新县就以“福泉”名之(清乾隆八年复又裁撤)。当时,福泉县的县衙也设在青浦县城内,至今,青浦镇上仍保留有一条福泉路。清光绪版《青浦县志》云:“福泉分县时,有山五,独以福泉名者,重之也。”

但福泉山之著名,更在于其拥有的古墓葬遗址。1949年后对福泉山体植树绿化,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物,1962年被列为古文化遗址。1979年进行了试掘, 1982年、1983年、1986年分别作了三次正式挖掘,共清理出崧泽文化墓葬18座,良渚文化墓葬31座,西汉墓葬96座,唐、宋墓葬各1座,出土石、玉、陶、骨等遗物2000余件。遗址的挖掘在古文化的科考方面,提供了两大杰出贡献:第一,对科学划分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分层提供了进一步的重要信息;第二,挖掘发现的古代丧葬文化特点有助于对新石器时期社会性质的科学认证。

这些考古发现,给予了福泉山在考古学上独特的地位,有人称其为“东方土筑金字塔”。由此可见,福泉山在遥远的古代就是原始居民的墓葬地。像福泉山这种地方一旦被选为墓葬之地,累年的祭祀、堆土,使之成为醒目的土墩,并受人崇拜成为一方神圣。这似乎在昭示我们,“重固”这两个生僻字用作地名的缘由。

“用福泉名者,重之也”还远不止此,依附着福泉山,还有一些传说也易让人萦怀。宋代的府志中有“山北不数五,有陆机墓”。陆机(261—303),字子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吴国丞相、华亭侯陆逊之孙。因陆机曾任内史平原职,故有“内史孤魂表福泉”之句。西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陆机官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故其坟墓又有“丞相坟”之称。史籍记载,陆机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民间相传其为今松江小昆山人。传说当年陆机洛阳遇害后,“还葬云间(云间:古松江别称)”。明正德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陆氏十三墓俱在松江府西北二十里左右。”究竟是不是今天的重固,语焉不详。不过旧县志中有诗:“福泉山头丞相坟,通波曲曲绕墓门,日落清枫不知路,寻春来吊墓中魂。”

重固镇北约1.5公里处,有一土墩,形椭圆,高于周围农田二三米,因墩有前、后两阜,得名骆驼墩,据说是明代时为防御倭寇所用的报警烟墩。由20世纪考古挖掘所得的大量文物看,应是西汉时期的古墓。民间相传,宋理宗时有位林妃葬于此。历史上宋理宗赵昀有3位妃子,一位是谢道清,后被封为皇后;还有两位分别是贾贵妃和阎贵妃。所以这民间流传的林妃何许人也,真要证其真伪恐怕也难!清乾隆年间,金山人黄霆有竹枝词:“荒烟晓散骆驼墩,岁岁空余碧草痕。试听泉声呜咽处,一杯黄土怨芳魂。” 看来,民间对此类传说倒是抱着“姑妄言之,姑妄信之”的宽容心态,这到为传奇故事的创作留白了空间。

元代时福泉山上曾建有朝真道院,后年久失修又逢祝融施虐,以致破败。清代有道人名薛冷云来此修行。薛道人常为附近农人医病送药,并帮助过乡民抗拒蝗灾。有次夜半归山不慎掉入河中溺水而亡。薛道人养一小犬名“宽”,在薛道人亡故后也口衔道人衣服至溺水处自沉而亡。

这些传说同样都找不到踪迹,却可留下故事和诗文供后人相传怀思。也许,真有过遗迹的话,也都消散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只有那些故事和诗文渐渐成为既有别于史实却又是地方文化无法割舍的组成元素。

(作者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