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我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其中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北、島礁最少、開發最早的一組群島。東沙群島物產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往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國際航線的必經之地。鮮為人知的是,這片富饒的群島是大清國強勢出擊從日本手上收回了的領土。

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東沙群島位於南海東北部,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面積1.8平方千米,由珊瑚為主的生物碎屑堆積而成。群島由東沙環礁、礁及南衛灘(暗礁)、北衛灘(暗礁)組成,其中東沙島是東沙群島中唯一的島嶼。

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離大陸最近的島嶼,距離廣東陸豐市大約只有260公里,歷史上,東沙島是南海諸島中最早被開發的的群島,我國漁民世代在此以捕撈為生,進行開發作業。早在晉代以前,我國漁民就在此捕魚和採集珊瑚等活動。明朝時期,中國人開始開發和經營東沙群島。到了清朝時,東沙群島屬惠州府管轄。

然而,東沙群島曾多次被日本人佔據。

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1901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因商船遇風暴偏離航道,飄到東沙島,發現島上有豐富的磷質礦沙。第二年,西澤吉次率船前來挖掘了大量磷質礦沙進行販賣,獲利頗豐。1907年,西澤吉次率人再登東沙島,在此建築碼頭和小鐵路,肆意掠奪磷質礦沙和海產品。並在東沙島上拆毀中國先民之房舍、棧橋,搗毀漁民奉祠的天后廟,還在島上插杆升起日本國旗,聲稱佔領了“無主地”,並將該島命名為“西澤島”,企圖長期佔據東沙。

清政府聞知此事後,派兩廣總督張人駿調查,於是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前往東沙群島進行巡視勘察。在最初的外交交涉中,日本政府堅持認為該島是“無主荒島”,拒絕撤出。但張人駿提供了大量資料及人證、物證。此外,清政府一面積極備戰,準備武力收回東沙島,並威懾其他國家想強佔我南海諸島的企圖。經過據理力爭,日本最終放棄東沙島,承認了中國對於東沙島的主權。1909年,晚清政府收復了被日本佔領的東沙群島主權,大清開始派水師駐守東沙島等南海各島。

在收復東沙島後,李準報請清政府巡視南海,宣示主權。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在巡視中,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為維護中國南海疆域完整作出了貢獻。李準的《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成為證明中國對東沙、西沙等南海諸島擁有無可辯駁主權的重要文獻。

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中華民國成立後,東沙群島由廣東省政府負責管理。 1926年,為加強對東沙群島的管理,在東沙建立了氣象臺及電臺,為防止日本人登島盜採磷礦,中國海軍於1928年北伐完成後派兵常駐東沙。

二戰期間,東沙一度被日本佔領。1937年9月,日本海軍進攻東沙群島,中國海軍守備隊頑強固守陣地,在經過一天的戰鬥之後,最終因兵力懸殊,多名戰士犧牲,東沙島再度落入日本人的手中。日本在此修築碼頭工事、臨時水上機場等。直到抗戰勝利後,東沙島才再一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歸廣東省管轄。

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東沙群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是臺灣海峽、呂宋海峽等多條航線的必經之地,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目前,從行政區劃上,東沙群島屬於廣東汕尾市陸豐碣石鎮,現由臺灣高雄市旗津區實際管轄。2007年,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東沙島成為臺灣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海洋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