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開心的媽媽,操心的校長,憂心的社會研究者···《市民與社會》觀察

上海初三、高三學生復學第一天體溫檢測、洗手消毒、午餐···校園裡的一切都有條不紊讓人放心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而《市民與社會》觀察發現放心的背後,憂心和警惕也不可少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家長管好家長自己,不要亂跑、不要亂聚會,防火、防盜、防同事。

聲音:家有高三娃的聽眾 張女士

今天我送孩子上學,看到校門口老師、保安、警察“一大堆”,個個神情嚴肅,我一看就特別放心,我對孩子說“快下車,快去上學,晚上幾點來接你,到時候再發微信給我~“

我感覺孩子是盼著開學,又怕開學。想念同學是真的,想念老師也是真的,但孩子“放羊”在家這麼久,馬上轉入開學狀態,我能感覺到她內心的焦慮。

她會想:萬一我去上課,然後發現很多以前會做的題目,現在不會了怎麼辦?發現人家三個月在家學得真好,彎道超車了,我自己感覺是靠邊停車···怎麼辦?不想面對慘痛的現實。

我非常信任學校和老師,因為我一向認為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去做。

我們家長管好家長自己,不要亂跑、不要亂聚會,防火、防盜、防同事。

我認為現階段對孩子來說,最不安全的就是家長了,因為家長的接觸面比較多。孩子關在家裡幾個月不出門,很安全,反倒是家長要管好自己,避免將風險帶給孩子,孩子之間才不會互相傳染,進而引發別的家庭傳染。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聲音:盧灣中學校長 張怡

從收到復學通知以來,我感覺同學們的焦慮心理還是挺普遍的。

孩子們知道,重回線下、踏進校園,意味進入中考或高考衝刺狀態,直面黑板上的倒計時。焦慮、恐懼、不安是正常的心理。

我們學校老師要做的,是線上線下銜接好。以盧灣中學為例,我們給家長和孩子下發《復學心理調試指南》,讓家長鼓勵孩子把心理話說出來,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幫孩子建立認識:回到校園,除了學習,其實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通過讓孩子對學校產生美好的期待,來降低心理恐懼。

通過前期的家長互動,返校後,老師還會對孩子的心理和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做好線下教學的起點。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物理防禦面面俱到,心理防禦也不少

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初級中學:為初三學生們準備了疫情防控心理輔導課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在愛心防疫包中,為學生準備了兩張卡片——“健康管理卡”和“心理諮詢預約卡”,顯示了學校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雙重關注,也體現了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

盧灣高級中學:隨愛心防疫包送上了學生手繪的漫畫版“心理防疫”宣傳冊,以及《春日如期至,學子當歸時——致全體學生的一封信》,讓疫情經歷成為學生成長的一次特殊體驗,成為學生反思的一次叩問。

······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聲音: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沈奕斐

我特別擔心的是:初三高三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不見得會願意和家長老師溝通,敞開心扉。

這個年齡段,真正能夠讓孩子們做好心理調試的是同伴和同伴之間的傾訴,怎麼樣形成同伴和同伴之間的支持,這個可能也是我們教育者要去關注的。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老師非常盡職地判斷開學後孩子的學習狀態,如實告知家長,家長一聽有不好的,那肯定就很焦慮。於是想要給孩子加壓。

本來就處在青春期,又因為疫情在家時間長,家長和孩子積累了一些情緒,開學後又增加了,孩子很容易出現情緒性的衝動行為。我認為學校和家長都要去注意,及早發現孩子的情緒,警惕孩子出現衝動行為。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開學,不意味著“戰疫”結束

孩子和家長面對

青春期+疫情+中考/高考

三重考驗

需要大家繃緊神經

一同應對

審核:秦暢

开学第一天,开心的妈妈,操心的校长,忧心的社会研究者···《市民与社会》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