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有一次去堂妹家,发现她家里面的箱子柜子都上锁了。这锁看起来还挺实用的,能防止孩子翻箱倒柜。

当然,她这么做,就是想告诉她儿子:不可以翻箱倒柜,翻箱倒柜很危险。

确实,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危险。危险越大,我们的恐慌情绪就越重。而我们就越加需要一样方法来防范危险,治疗我们的恐慌情绪。

给孩子制定规则,将孩子置于规则的保护范围内,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孩子四处活动时的危险,又可以防止我们恐慌、焦虑等情绪的蔓延。

所以,我们会给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

比如说:不能吃纸,不能吃手,不能玩水,不能咬人,不能不讲卫生,不能不文明,不能翻箱倒柜,不能攀爬到高处,不能玩带电插座。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但是,我们若给孩子制定太多的规则,恐怕会限制孩子的好奇心,会妨碍孩子想象力的锻炼,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要给孩子自由,不要给孩子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思想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育儿方法。

他们认为,既然是给孩子自由,就不如干脆放手不管,让孩子自己管自己。他们笃定地相信,孩子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只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长大成人。所以,他们奉行站在一旁观看孩子的主张。

尤其当教育孩子变得非常艰难、非常头疼和非常不愉快时,他们会很无奈地说出:“我管不了你了,你就自己成才吧!”这样,也给奉行站在一旁观看孩子的人很大的鼓励。因为他们觉得正是因为我们的主动管教,才造成了这样的艰难。

可是,如果给孩子那么多自由,那我们的焦虑与恐慌又如何消除呢?我们还要不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呢?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番。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自由的孩子就真的好吗?

育儿专家李跃儿在《关键期关键帮助》中提到这么一个实验。

有人拿小猪做实验,先将它们放养在山上,让它们在山上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

紧接着,工作人员再给小猪设置栅栏,围上细细的铁丝网。但是,小猪尝试了一下就破栏而出。

下一步,工作人员给一边的栅栏一直通电,而另一边的栅栏时而有电时而无电

在一直通电的栅栏里的小猪,尝试了很多次之后,便放弃了冲击栅栏。40天之后,工作人员拿掉栅栏上的铁丝网,电也不复存在,小猪却一直在这个栅栏里面活动。

相反,那些生活在时而有电时而无电的栅栏里的小猪,会反复冲击栅栏。失败了,就退缩在一旁,成功了,就兴奋地在外面野跑。如此反复折腾,这群小猪食量下降,很多小猪都生病了。

这个实验说明,规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这个实验有个缺陷,那就是为何不让小猪一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在山上跑呢?工作人员为何还要在实验中设置一个时有时无的规则呢?

因为这个世界也有一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则。对于它,我们人类除了遵守,就只能冲撞。

正因为没有规则的世界并不存在,所以工作人员也在这个实验中设置了一个时有时无的规则。

而让规则时有时无,却是因为执行规则的人,并没有按照规则每次都给人惩罚。选择性的惩罚,就让规则变得时有时无。

但是,这个时有时无的规则,确实会让孩子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消耗在冲撞它之上。而心理学家通过取样分组研究和比较也发现:有设计的儿童生活比没有设计的儿童生活更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

育儿专家李跃儿认为:“

孩子将来必定要进入人群,对群体规则一定要了解并能自律地遵守,才能在未来的群体中被群体接纳,才不会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人群对自己评价不好。当周围的人的评价对孩子是不良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一个不良的人。这种不良评价给孩子带来的自我评价低,对孩子一生都会造成伤害。

所以说,自由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好。我们给孩子的自由,一定要有边界。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遵守规则,也是人脑进化的结果。

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止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

阿尔瓦罗·毕尔巴鄂,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大脑可塑性研究的专家。他在《孩子的大脑:智商和情商的真相》一书中说到:“大脑内部有一块专门的区域,用来设定限制条件,确保规矩被有效执行,帮助人来适应那些在遵守规矩时所产生的不适感。这块区域被我们称为前额叶皮质,也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区域。”

而前额叶皮质受损的病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不懂得尊重别人设立的限制条件,也无法遵守社会规则。

所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人脑也对遵守规则进行了分工处理。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规则的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给孩子制定规则是必要的,让孩子遵守规则也是十分需要的。

但是,没有人会天生就喜欢被规则束缚。阿尔瓦罗·毕尔巴鄂说:“最不愿意在教育过程中设定各种限制的人恐怕就是孩子自己了。如果想看到一个孩子的阴暗面,恐怕没有什么比设定限制更好的办法。在面对以前不存在而现在又不得不遵守的规矩时,即使是最可爱的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小恶魔。”

面对如此头疼的工作,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可以先根据规则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对它进行分类。

  1. 必须坚定执行的规则。对于那些确保孩子安全的规则,必须坚定执行,不能有半点疏忽。比如不能触摸带电插座,不能跑到大马路上玩耍,不能独自去游泳,不能喝洗衣液。
  2. 可以酌情放下的规则。有些规则,遇上特殊情况,就要根据情况来变通,不能一味地坚持规则。比如,不能跟其他孩子打架。但是,当其他孩子已经欺负到他头上,他若再不进行反击,就容易让自己变得懦弱,而无法保护自己。这个时候,孩子就应该放下心中的规则,果断地跟欺负他的人干上一架。
  3. 可以灵活执行的规则。有些规则,对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影响不是那么大,执行有利,不执行也不一定有害。对于它们,就需要灵活执行。比如,每天要洗澡。但是,有一两天不洗澡也没有严重的坏处,所以,就不要对孩子一次不洗澡而再三计较。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规则的执行方法。

制定规则很容易,执行规则很痛苦。因为孩子那种撕心裂肺的喊叫,会让我们放弃执行规则,对他们做出妥协和让步。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制定了规则,还是要好好执行,才能有效果。

而对于执行规则,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简·尼尔森所推行的“正面管教”。它要求父母,利用好自己的权威,和善且坚定地执行规则。

例如,面对孩子触摸带电插座的问题,你是站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说“不可以触摸带电插座”,还是立马走过去,果断地将孩子抱走,让他远离带电插座呢?

显而易见,你会选择后一种。因为后一种效果最明显。

那么,你在遇到孩子破坏其他规则时,是不是也应该像果断抱走孩子那样,和善且坚定地执行规则呢?

但是,在和善且坚定地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 发现立即执行。如果你在第一次发现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制止,那么你也避免了孩子大脑神经元所产生的负面连接。或者你再次发现孩子做出不良行为,就立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制止,你也避免了孩子大脑神经元的再次负面连接。这样,你都可以减少以后处理孩子不良行为时的工作量。
  2. 发生之前就制止。当你发现孩子将要做一些危险的负面的不良的行为时,你可以当机立断,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制止它。
  3. 执行要贯穿始终。孩子的天性是充满好奇且勇于尝试的。所以,在孩子因为你的制止而放弃一次不良行为时,这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就不再出现。所以,执行要贯穿始终,要让孩子彻底放弃对规则的挑战。
  4. 执行要保持一致。一家人,每个人对规则的理解不一样,执行起来也各不一样。有的执行起来会很满,有的执行起来会打折。但是,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就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否则,规则就变得毫无价值。所以,一家人在有关规则上要达成一致。这对孩子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整天在家翻箱倒。是让他自由,还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太难

总结

父母和善且坚定地执行规则,有利于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让他们更快速地融入群体之中;也可以将孩子置于规则的保护之下,让他们在规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家长,都要好好利用执行规则来加强孩子对社会的理解,让他们坚定信心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