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真的一無是處?應付考試的學子,都是書呆子?

若說八股端的一無是處,那麼清朝入主中原後,也不會將一無是處的科舉之法沿襲下來。在下以為,八股固然有害,然其有害之程度大小,取決於國家整體環境的開放程度。

綜觀有明一朝,經濟發達,環境自由,雖說八股取士之法未變,但是除此之外,鮮有約束民眾之條令出臺,這也是明朝中晚期湧現王守仁、李贄、王艮等一大批思想家的原因。通過科舉的明朝官員,大多鐵骨錚錚,有傲然之風骨,為了堅守心中之理想,不惜與權貴,與上級,甚至與皇帝據理力爭,分庭抗禮,此等不惜犯上而堅守理想的事情,看遍整部中華史,除了春秋戰國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幾不可見,迂腐也好,正直可愛也罷,明朝臣子之傲骨不容忽視。

“八股取士”真的一無是處?應付考試的學子,都是書呆子?

嘉靖初年,有一位書生,姓毛名澄,字憲清,號白齋,乃南直隸崑山人,弘治六年的狀元,及至嘉靖帝時,官至禮部尚書。

嘉靖帝登基事屬偶然。正德帝瀟灑不羈,喜歡四處遊蕩,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且自編名號朱壽,四處領兵打仗,平安化王、寧王之叛亂,大敗蒙古王子,彈指間誅劉謹,是為上下五千年最好玩、最不務正業,卻又不失可愛而有手腕的皇帝。正德帝足跡遍及四海,又四處留情,偏蒼天無情,並無給他留下子嗣,一日駕漁船打魚時不慎落水,從此一病不起,終年三十一歲。

“八股取士”真的一無是處?應付考試的學子,都是書呆子?

嘉靖帝乃正德帝的堂弟,登基後欲把自個兒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追封為帝,倘若此事得成,與禮法不合,作為禮部尚書的毛澄自然不贊同,屢次上書,勸阻此事。

在皇權大如天的時代,若是不聽皇帝的意思,便是忤旨,輕則重仗,重則殺頭。無論在哪朝哪代,但凡重要之事,皇帝都是說一不二的,獨明朝例外。嘉靖帝心下雖恨毛澄,卻不敢公然駁他的意,幾次商量無果,無奈之下,只能對毛澄之奏摺視而不見,用無聲的抗議來對付不依不饒的臣子。

“八股取士”真的一無是處?應付考試的學子,都是書呆子?

毛澄見嘉靖帝以沉默的方式應對,便與內閣、都察院的幾位大臣商量,以集體辭職之激進行為,要求嘉靖帝斷了追封朱佑杬的念頭。如此一來,嘉靖帝徹底慌了。列位看官許會不明白,堂堂一國之君主,莫非還怕臣子威脅嗎?

明朝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監察制度以及監察機構,是為都察院,乃太祖皇帝所創,鑄有兩枚印信,刻有“繩愆糾謬”字樣,其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十三道監察御史又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也就是俗稱的言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