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發展不是“芝麻開門”那麼簡單

專訪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發展不是“芝麻開門”那麼簡單

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CEO王濤告訴我們:“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疫情防護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達到9800萬。”

刊登於《數字營銷》雜誌4月刊「本月聚焦」欄目

記者 | 吳金鳳

打開手機上的在線醫療平臺,找到一個目前能接診的醫生對話窗口,輸入“我最近嗓子有點幹,有時會咳嗽,會不會是感染上了病毒?”,然後盯著手機忐忑地等待醫生回覆。

這是我在疫情期間做過的事情,後來一看社交軟件,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草木皆兵。

國內疫情全面爆發的那幾天,人人自危,尤其在新型冠狀肺炎的症狀越來越不可測的時候,一些擔心自己感染上病毒或者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因為擔心交叉感染不敢去線下的醫院檢查,便紛紛去在線醫療平臺需求幫助。

如果你前段時間坐過電梯,可能會經常聽見一句廣告詞:“看病買藥不出門,就用平安好醫生”。

這次我們便與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CEO王濤進行了對話。

(平安好醫生投放的電梯廣告)

1

問診成倍激增

疫情突如其來,在線醫療的需求也一夜爆發。

“為了阻擊疫情,平安好醫生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無需面對面接觸用戶的優勢,通過抗疫義診專線和在線問診活動為公眾提供衛生防護指導。我們的數千名醫生主動放棄春節假期,日以繼夜地奮戰在線上問診第一線”,王濤說道。

疫情發生之後,武漢、福建、北京、重慶等56個地區政府相關機構和平安好醫生進行了密切的合作,提供新冠肺炎實時在線問診服務。

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與百度、企業微信、等超30家行業頭部力量對接,輸出24小時在線問診服務,形成更廣泛的服務網絡。

專訪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發展不是“芝麻開門”那麼簡單

一個月時間裡,國家衛健委連續三次發文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希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

疫情極大地提高了大眾對於互聯網醫療的認識,慢慢改變大眾傳統的線下就醫習慣,面對常見病、慢性病,更多的人會選擇先通過互聯網診療和醫生進行交流,必要的情況下再去醫院。

王濤認為這將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醫療發揮分級診療入口的作用,為線下醫院導診、分診。

2

AI+醫療的差異化之路

問診買藥一直是個相對高風險的行為,大眾對於在線診療的顧慮也一直存在,而平安好醫生則藉助自己的優勢獲得了大量的用戶。

以往多年的積累加上這次疫情期間的用戶訪問,平安好醫生海量且真實的數據為平臺問診提供幫助,目前已有涵蓋22個科室,共計6億多人次的諮詢數據。

大數據可以幫助醫生大幅提升問診效率和質量,面對激增的在線問診需求,也能更好地服務海量用戶。

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會基於這些海量數據,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開發了基於AI的輔助診療系統,包括3000種疾病診斷知識,這使得醫生更加準確且有效率地回答不同用戶的問題。

平安好醫生2015年上線,2018年上市,上市之時便被人稱為全球醫療科技第一股,而“AI+醫療”也成為了平安好醫生的護城河。

“在醫療領域,全國優秀的醫生供不應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和AI如果能夠完美結合,那麼效率會是最高的。我們在過去幾年中非常重視AI智能問診、智能診斷等科技方面的投入。平安好醫生研製的AI輔助診療系統能夠幫助醫生更加迅速、及時、充分地服務患者。同時,相比於行業裡其他公司,我們AI的研究方法和應用場景也更具實戰性”,王濤說道。

除了技術支撐,王濤表示平安好醫生還建立了全國最大的互聯網全職醫療團隊,目前平臺的醫療中心有1409名全職醫生,其中大部分醫生曾在大型三甲醫院工作。

“我們從創業之初就堅持要做有品質、有響應速度、有溫度、優秀的、標準的、安全的醫療服務。而醫生從事的都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如果不採用自有醫療團隊,僅僅靠外部醫生的業餘時間來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話,品質和響應速度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自建醫療團隊給了平安好醫生高效的運營能力,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還在持續擴大外部合作醫療網絡。

截至2019年底,平安好醫生簽約合作外部三級甲等醫院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醫生5381名,這部分醫生會提供非實時在線諮詢和線下名醫二診等非核心服務,同時平安好醫生還和9.4萬家的藥店進行了合作。

3

疫情過後的發展

“可以明確的是,疫情對於互聯網醫療帶來的機遇,決不是一句簡單的‘芝麻開門’就能看到‘遍地黃金’。”

疫情之前,對於很多人來說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感觸不深,而在2020年伊始,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春雨醫生等等在線醫療平臺加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但王濤表示,其實從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國家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規範行業,2019年8月底,國家醫保局就首次以法規的形式將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支付,且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實行公平的價格和支付政策。

“可以說,這次疫情給全國人民都上了一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教育課程,大大縮短了用戶教育的週期,促使老百姓對互聯網醫療接受度極大提高。如同2003年的非典疫情促進了中國人民線上購物習慣的養成,此次疫情在客觀上也為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機遇顯而易見,但王濤認為疫情之後的市場發展還有待觀察。

一方面疫情持續時間和影響深度還未可知;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企業基本上都是提供義診服務,這段時間產生的新需求和問診量在未來是否可以持續,是每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需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疫情不是一句“芝麻開門”的口訣,疫情過後,如何保持用戶的高活躍度、留存度是平安好醫生正在深思的研究問題。

當問及互聯網醫療目前面臨的困難的時候,王濤指出診療範圍以及藥品供應等方面的限制在客觀上影響了互聯網醫療發揮出最大潛力。比如,相比於大型的三甲醫院,國家目前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藥品供給以及價格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較有限。

“經過這段疫情的艱難時期,相信監管部門會重新評估互聯網醫療發揮的重要作用,可能會推動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放開互聯網診療的範圍,並給予互聯網醫療更大的自由度。”

專訪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發展不是“芝麻開門”那麼簡單

不可否認,疫情放大了人們的宅生活需求,也使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被聚焦,但疫情之後,人們對於在線診療的接受度會到哪一個閥值?互聯網醫療又會走向哪個路口?一切都還在期待中。

審核主編 | 王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