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1912年辛亥革命那一聲槍響徹底粉碎了大清朝的統治,同時也把我們帶進了民國年間。

但是清朝從歷史舞臺落幕之後,我們迎接的並不是自由和新生,而是各路軍閥的混戰。我們不可否認,孫中山先生的創舉在中國革命史上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但是辛亥革命,並不能算是一場徹底的革命,雖然這場革命推翻了腐朽滿清政府,而且也為我們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民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就是說從社會性質而言我們並沒有真正跨入民主共和。這一點大家從長達25年的民國軍閥混戰也可以感受得出。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從時間上大體可以分為北洋舊軍閥以及國民黨新軍閥兩個時期。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北洋舊軍閥時期各路軍閥之間的恩怨是非。在辛亥革命之後,滿清政府走向了終結,孫中山為了能夠保護辛亥革命的成果,立刻領導南京臨時政府出臺了約法,孫中山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限制當時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權利,把總統制改為了內閣制。

袁世凱野心勃勃,想要復辟

袁世凱野心勃勃,又怎麼可能允許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制約,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袁世凱策劃刺殺宋教仁,後來袁世凱還發動了善後大借款,想要擴充軍隊,增長自己的實力。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免除了好幾個有國民黨身份都督職務。從袁世凱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看得出他想借武力消滅國民黨,孫中山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立刻從日本回國主張用武力討伐袁世凱。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二次革命也就在這樣的局勢下爆發了,然而看似聲勢浩大的二次革命在實際上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一方面宣佈獨立的各個省份大多都只是名義上的獨立而已,當時真正支持革命的只有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廣東省,而且在另一個方面主張討伐袁世凱的革命黨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他們只能夠依靠支持革命的地方勢力,而袁世凱當時有著強大的後備主力。所以在武裝力量上,反對袁世凱的革命黨受到了制肘,二次革命僅僅只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宣告失敗了。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在這次革命之後,袁世凱迫使國會選舉自己成為正式大總統,之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廢除了臨時約法,把內閣制改為了總統制,想要實現自己獨攬大權的願望。在1915年的時候,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意圖復辟,袁世凱想要推翻共和制度,又把中國帶回到當初的封建王朝時代,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抵制,所以後期爆發了護國戰爭,雲南總督唐繼堯聯合蔡鄂和李烈鈞等人在雲南宣佈獨立成立了軍政府出兵討伐袁世凱。護國運動爆發之後,袁世凱憂憤而死,後來黎元洪出任了大總統,隨著袁世凱的去世,張作霖,徐世昌等北洋軍閥開始分裂,後期上演了一場軍閥大亂鬥。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二次革命主要由孫中山等革命黨發起,因武裝力量薄弱,很快被袁世凱鎮壓


軍閥大亂鬥

雖然說當時黎元洪出任了大總統,但是北洋政府的實際權利掌控在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集團的,黎元洪心生不滿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爆發了府院之爭。當時黎元洪邀請了以張勳為首的督軍集團入京調解紛爭,但是張勳在入京之後主張解散國會,想要擁立溥儀復位,這樣的想法很快就被段祺瑞鎮壓,而黎元洪也引咎辭職。之後馮國璋接替了黎元洪出任大總統。當時段祺瑞在北京成立了新政府,他拒絕恢復臨時約法,而且想要實現個人獨裁統治,這樣的想法在當時自然是不被接受的,孫中山抵達了廣州發動了護法運動。

一開始孫中山出任廣州軍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但是他們二人都不願意受孫中山指揮,後來都拒絕出任政府職位,就這樣孫中山變成了光桿司令,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指揮西南各派的軍閥。

當時除了廣州軍政府貌合神離以外,北洋政府也是內鬥不止,袁世凱在去世之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了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派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派,兩個派別開始明爭暗鬥。在對待廣州軍政府的態度上,馮國璋主張的是和平統一,因為他想借此去討好西南軍閥保護住自己的利益,但是段祺瑞所主張的是武力統一藉此來擴大自己派系的勢力。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開戰,因為當時南北雙方的內部不和,所以這場戰爭剛開始沒多久,就各種怪事頻發。因為段祺瑞派系在前線倒戈,致使段祺瑞鎮壓護法運動的計劃破產了,而他也被迫辭去了總理的職務,之後馮國璋正式頒佈了停戰令。

但是當時孫中山堅決反對調和,他主張把護法運動進行到底,唐繼堯和陸榮廷等人本就看不慣孫中山大權獨攬,所以在取得了四川和湖南之後,他們無視孫中山的聲明,下令前線各軍停戰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馮國璋和西南軍閥議和之後,段祺瑞聯合張作霖,閻錫山等十三省的督軍威逼馮國璋,他們要求武力討伐南方護法各省,迫於無奈馮國璋被迫放棄了議和,也恢復段祺瑞總理的職位。在當時的背景之下,段祺瑞派和馮國璋派關係愈演愈烈,矛盾越來越多,兩派最終徹底走向了分裂。

直系派皖系派關係決裂

在馮國璋病逝之後,曹錕繼任了直系派的軍閥頭領,直接和段祺瑞派系公開決裂,兩個派系大戰一觸即發,為了能夠扳倒段祺瑞直系派和奉系達成了同盟,奉系派的張作霖此時從東北入關,吳佩孚也從湖南北上,一時之間北京附近雲集了兩個派系數10萬大軍。後來戰爭爆發,本來以為會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鬥爭,結果直系派的吳佩孚表現出了罕見的軍事才能,在短短5天的時間內就擊敗了皖系東西兩路的大軍,張作霖的奉軍當時都還沒有參加戰鬥,整個大戰就已經結束了。之後段祺瑞通過電話辭職,這場戰爭也終於結束了,而吳佩孚也一戰成名。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段祺瑞的下臺並沒有終止軍閥之間的混戰,後來直奉兩系聯合控制了北京的政權,可是奉系在直皖戰爭當中並沒有出力,而且在戰爭以後肆意搶奪皖系的遺產,導致整個直系派非常的不滿,新一輪的軍閥鬥爭就此展開。後來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在退守東北之後為了能夠徹底擊敗直系,他聯合了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以及孫中山一起結成了反之同盟,進行南北夾擊。當時直系派的孫傳芳被南北夾擊,潰不成軍,潛逃日本。此時張作霖佔盡了優勢,但是遇到吳佩孚依舊無可奈何,最終直系派掌握了主動權,然而就在當時直系內部發生了內鬥。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馮玉祥倒戈,吳佩孚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馬上率軍援助北京。但是因為孤立無援,最終失敗,直軍全面崩潰。在這第2次直奉戰爭結束之後,張作霖和馮玉祥為了互相牽制,兩個人共同推波助瀾,讓段祺瑞為臨時執政,然後兩人劃分了直皖兩系的大部分地盤。後來張作霖因為馮玉祥的背叛被奪走了很多地盤,後期他聯絡了,同樣被馮玉祥背叛的吳佩孚共同對抗馮玉祥。經歷了數次大戰北洋軍閥,最終形成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三大巨頭各據一方的局面,在北伐軍閥大亂斗的同時,西南軍閥也經過了一輪全新的洗牌。

地圖還原民國軍閥亂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各派系中原內鬥

總結:人類既然存活在這個世上,就肯定有自己活著所必須要承受的桎梏和困惑,也會有很多摔過的坑和邁不過的坎兒,也正是有了這樣多樣性的存在,才讓每個人那麼的鮮活。可能對於很多事情我們都非常的困惑,但是當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豁然開朗,理解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比起如今自由灑脫的我們那些被封建主義思想所控制的同胞們是何其的悲哀,他們沒有辦法去抒發自己的凌雲壯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封建統治而服務。關於軍閥混戰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變革,我將與你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