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有詩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首說的就是具有“天下第一關”之美譽的劍門關。劍門關位於我國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境內。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在我國古代,就曾有“北有山海關”“南有劍門關”之說。


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為了滅掉當時的蜀國,但鑑於當時關中入蜀的道路幾乎不通,便詐稱有五頭會屙金的牛送給蜀王,貪婪的蜀王中計,讓五個壯士開蜀道,這條道便是著名的金牛道。這也是關於劍門關的“五丁開山”的傳說,也是《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一句詩的來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從陝西南下蜀中有三個道路,他們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而金牛道則是南下通往蜀中地區的最近路線,可以由此直逼成都。而劍門關是扼守金牛道的咽喉。假如此地一旦被攻破,那麼四川地區行將不保。因此,便有了“得劍門關者得四川”一說。由此可見,劍門關的戰略地位是多麼重要。


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門關的地勢究竟有多麼險要呢?李白在《蜀道難》中是這樣描述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劍門關地處我國龍門山脈的支脈劍門山,全長約70公里,最高峰海拔約1200米。劍門山中間出現斷裂,可分為大劍山(也叫梁山)和小劍山,由72座似劍的山峰組成,兩山之間出現寬約20米的豁口,其狀如門,故曰劍門。劍門關就位於這個豁口處,扼守著狹窄的南北通道。狹窄的通道使得再多的大軍也很難過去,更別提佔領他了。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鍾會曾率領10多萬大軍進攻僅有不到3萬人駐守的雁門關,結果也只能是面對此關隘望洋興嘆,只得改進自己的進攻戰略。在落後的冷兵器時代,還沒有那場戰爭是從正面攻破的劍門關的。


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寰宇記》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樑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劍門關位置實在太重要,是堂堂正正的兵家必爭之地。真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歷代王朝駐守著一定是對朝廷十分衷心的大臣才行。不然的話,就會出現“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叛變。蜀漢立國後諸葛亮就加強了對劍門關的建置和守衛,在出祁山伐魏時多次來往於劍門關;五次出兵伐魏,都以劍門關為屯糧調兵的基地。姜維為了保衛蜀漢後期政權,頻頻出劍門關北伐中原,一共走了四次。歷史上在劍門關發生了大小10次以上的戰爭,其中以三國時期和此地有關的魏滅蜀之戰最為有名。 在魏國滅蜀漢戰爭中,姜維與鍾會在劍門關交戰,關上關下雙方陳兵十幾萬,對峙長達三月之久。


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從一座關,想到了無數的關;從一座山,想起了一條河;從一個城市,想起了另一個城市。在關聯,對照中,有了一種指點山河的感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劍門關仍是我國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劍門關所謂“把斷劍門燒棧道,蜀中別是一乾坤”絕非虛言。劍門關被稱為我國“天下第一關”是被歷史所證明了的。


歷史上劍門關為何被稱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