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儘管高舉著大義名分的旗幟,但若仔細分析遠征中亞歷山大和希臘人的關係,可以發現他對希臘人懷有不信任感。不管對希臘文化愛得如何深沉,在戰爭和現實政治的層面上,他未必信任希臘人。

同盟軍的待遇

在與波斯軍主要的會戰中,亞歷山大並不怎麼使用作為同盟軍的希臘軍隊。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他僅派遣了六百名騎兵,而近七千名步兵沒有參戰。一千八百名色薩利騎兵倒是活躍在最左翼。雖然他們也是希臘人,但因很早就臣服於馬其頓,所以獲得了特殊的待遇。在伊蘇斯戰役中,也沒有出現同盟軍步兵,取而代之的是希臘義務兵,但除了一小部分被佈置在右翼外,大部分都被佈置到第二列。在高加美拉戰役中,雖然同盟軍步兵被安排在第二列,但卻是為了包抄波斯大軍背後做準備的。

總之,在三大會戰中除了色薩利騎兵外,其餘的希臘軍隊幾乎沒有參戰,即便是參戰,起的作用也不大。與此相反,在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美拉戰役中,波斯佈置了一批精壯的希臘義務兵,他們為大流士三世所器重。在伊蘇斯戰役開始前,亞歷山大召集各級指揮官和部隊隊長,發表了一場激情澎湃的演說。其中,提到希臘人互相殘殺,稱對方只是為了金錢,而己方是為了希臘。但"為了希臘"只是個口號,最終亞歷山大還是不信任坦然投向敵人一邊的希臘人,害怕他們背叛,儘量避免把同盟軍佈置到第一戰線。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海軍也是一樣。遠征第一年,馬其頓艦隊有一百六十艘艦船,當然其中大多數都是希臘的,但最大的海軍國雅典卻只有二十艘艦船被編入馬其頓艦隊。實際上,當時雅典的船塢裡擁有三百五十艘艦船。的確,波斯海軍的主力——腓尼基和塞浦路斯都擁有強大的海軍。亞歷山大深知難以抵抗,所以在佔領米利都後,便遣散了自己的海軍。但實際上,只要利用好雅典海軍,就可以抵抗波斯海軍,還能確保愛琴海的制海權。但他沒有這樣做,這在政策層面上是說不通的。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亞吉斯的起義

亞歷山大的擔心在希臘本土成為了現實。公元前331年夏,斯巴達國王亞吉斯得到了波斯的援助,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斯巴達是唯一一個拒絕加入科林斯同盟而選擇"光榮獨立"的國家。其最大的理由是,科林斯同盟承認了原斯巴達統治下的美賽尼亞人是獨立的,而且腓力二世對多起領土紛爭的裁定,都對斯巴達極為不利。亞吉斯聯合波斯海軍司令,尋找時機,在亞歷山大的增援部隊由馬其頓向東方進軍後,立即發動起義。

起義軍兵力步兵兩萬名、騎兵兩千名,其中包括約八千名從伊蘇斯戰役中逃脫的希臘義務兵。與之相比,代理統治者安提帕特率領的軍隊只有步兵一萬二千名、騎兵一千五百名。亞歷山大當即派出馬其頓艦隊,以及當時已經歸順的腓尼基、塞浦路斯艦隊共一百艘船隻,前往增援。

次年初,又通過敘利亞總督運送了戰爭費用。亞歷山大最擔心的是雅典是否會參加叛亂。所幸,最終雅典還是沒有和亞吉斯結盟。公元前330年春,馬其頓、希臘聯軍舉兵四萬,在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的麥加洛波利斯與起義軍展開了殊死搏殺。斯巴達起義軍中超過五千三百人戰死沙場,亞吉斯也殞命於此,這場起義最終得以平息。

令人意外的是,亞歷山大卻將此次大戰稱為"老鼠的鬧劇",似乎對其十分不屑。這是想說明此次起義不值一提,還是不想認可統帥安提帕特的功績,我們不得而知。然而,他正是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才不斷派遣艦隊並運送軍費,那又為何對此嗤之以鼻呢?因這一次起義驗證了一直以來對希臘人的不信任,他認為抓住了蔑視希臘人的根據,在他心目中希臘人的政治位置更加低下了。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事實的隔離政策

公元前330年夏,大流士三世被殺死,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之後,希臘同盟軍在波斯帝國舊都埃克巴坦那解散。名義上為了希臘的戰爭也結束了。此後,從軍的希臘士兵除了色薩利騎兵之外,全部變成義務兵。那麼這些士兵又是如何處置的呢?就結局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被拋棄或被隔離了。安置這些士兵的地方除了部隊駐地之外,還有各地新建的城市,即亞歷山大城。

依據德國古代史學家伯爾夫的研究,從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8年,被編入遠征軍的希臘人估計最多有四萬四千人,其中至少有兩萬五千人被安置到了東方。在此之中,受僱於波斯軍隊後投降的士兵也不在少數。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他們都是失去祖國的希臘人,其中包括被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流放的人。

他們心中對馬其頓人和亞歷山大極度怨恨,所以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社會影響上,這些人對帝國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存在。因此,將這些人遷入亞歷山大城,是亞歷山大出於將不穩定因素隔離在偏遠地區的考慮。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將那些對自己提出過批判性言論的人,以及在信中寫過有損自己利益內容的人聚集起來,給他們扣上"無紀律部隊"之名,進行懲罰。在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地區,將被認為具有反叛傾向的馬其頓擾亂分子分別安置到了十二個軍事殖民地中。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在距希臘本土五千公里的偏遠地區,希臘的僑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嚴酷的自然環境、流放般的屈辱、格格不入的疏遠感、對過去希臘生活的思念、與馬其頓人的衝突、來自原住民的敵意,這一切相互交織,在原本就不願長住於此的僑民心中產生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積怨。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的死訊在印度河沿岸流傳開來。

聽聞這一消息,位於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地區的三千名僑民揭竿而起。他們一起佔領了首府巴克特拉,但卻在回國的方法上出現了意見分歧,而後,領導者被殺害,集團分裂。翌年,印度地區的馬其頓人總督腓力遭希臘義務兵暗殺。這是由於希臘義務兵被強制留在印度,加之其他原因導致了兩者的對立而引發的。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離世後,東方各行省的希臘人聯合發動起義,起義軍步兵兩萬、騎兵三千。攝政安提帕特派遣軍隊進行鎮壓,三千名起義士兵慘遭殺害。倖存下來的希臘人留在當地,參加了之後的繼業者戰爭。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民族間莫大的隔閡

公元前325年,在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舉辦了盛大的宴會。宴會上馬其頓人庫拉格斯酒醉後,向雅典有名的拳手狄奧克西斯提出要一對一地對決。第二天兩人的比賽開始,理所當然地,希臘人為狄奧克西斯加油,而亞歷山大和馬其頓人則為庫拉格斯鼓勁。比賽以狄奧克西斯的勝利結束。希臘人為之喝彩,而亞歷山大卻因馬其頓人在其他民族面前敗北而面露不悅。

從那之後,亞歷山大對狄奧克西斯的態度開始變得冷淡。數日後,亞歷山大的親信們命令僕人將黃金酒杯置於狄奧克西斯的床下,並在之後的宴會上指控他有偷竊行為。狄奧克西斯無法忍受周圍鄙夷的目光,當即退席,給亞歷山大寫下一份遺書之後,用劍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對希臘人的不信任,對於同盟人的待遇,民族間的隔閡

結語

對亞歷山大和馬其頓人而言,不管是以何種形式,只要是本民族的榮譽受到任何損傷、武勇受到一絲輕蔑,都是無法容忍的。這個事件可以認為是亞歷山大想讓希臘人再次認識到,到底誰才是帝國真正的統治者。到頭來,希臘人雖然算是亞洲征服者中的一員,但對於真正的統治者馬其頓人來說,卻只是處於從屬地位的同盟者罷了。

參考文獻:

《亞歷山大遠征記》

《歷史上的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