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引言

1804年,拿破仑自立为Emperor of the French,标志着法兰西第一共和(First French Republic)的结束,第一帝国(First French Empire)的开始。传统上,只有教皇有加冕「皇帝」的权力,所以拿破仑特地邀请了教皇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出席加冕大典。但到了典礼当天,在皇冠被递出来的一刻,拿破仑竟然一手撑着腰,一手拿起皇冠,放上自己头上,教皇则在主礼台上被冷落一旁「送上祝福」。 虽然历史纪录显示,教皇对此安排早已知情,但从中仍然可以窥见拿破仑的自大。

统治人民与统治地域之分野

拿破仑所用的头衔不是「法国皇帝(Emperor of France)」,而是「法国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French)」,这其实是故意的。要知道,一个头衔的每一个用词都经过精雕细琢。一方面,他要与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体制划清界线——法国不是他的个人财产,他是法国人的领导者;另一方面,是要在名义上保留法国的共和体制,他不是「灭」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篡位者。于是,拿破仑的正式头衔,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有点自相矛盾:「拿破仑一世,蒙上帝恩典及共和国之法律,法国人的皇帝,瑞士联邦的调停者 。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当然,这种以人而非地域为焦点的头衔,绝非拿破仑的个人创作。例如之前的文章中,就有过由神圣罗马皇帝曾经使用过的「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又譬如丹麦和瑞典两国国王,一直有使用「哥德人之王(King of the Goths)」(正是世纪帝国 II 中的哥德人),直至现代才将之舍弃。

至于法国本身,其实亦曾经使用这种头衔——「法兰克人之王(King of the Franks)」。不过,如果你以为法兰克人就是法国人,那么你只猜对了一半。接下来笔者将会分两篇文章,诉说法兰克人的历史。

日耳曼大迁徙

375年,一支名为匈人(Huns) 的游牧民族从东方大举迁移,到达了今天的乌克兰一带,并继续向西方进军,沿途攻击当地的日耳曼部落,结果逼使这些部落大规模向西方迁徙,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这些部落之中,一部份获罗马帝国给予居留权,一部份以武力入侵。西罗马帝国难以对付大量涌入的「野蛮人」,罗马城先后两次被洗劫——先是西哥德人(Visigoths)在410年攻陷罗马城后,继续往西迁移至今日的西班牙定居;然后是汪达尔人(Vandals)经西班牙进入北非后,在455年由海路攻入罗马城烧杀抢掠(这事件成为英语中Vandalism一词的来源)。

这些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并需要依赖较为友好的日耳曼部族参军,代为防守。然而,日耳曼人逐渐进占西罗马上流阶级,令西罗马皇帝沦为日耳曼人的傀儡,甚至任由日耳曼人废立。最后在476年,西罗马军队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塞(Flavius Odoacer)废掉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后,自立为意大利国王(King of Italy),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

法兰克人的起源

迁移到西欧的各个族群,基本上造就了今天西欧的族群分布,例如盎格鲁人(Angles)、萨克逊人(Saxons) 及朱特人(Jutes)这三支部落入侵英格兰,把原居当地的不列颠人(Britons,属塞尔特人 (Celts) 的其中一支) 赶到威尔斯、苏格兰及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Brittany)。「英格兰(England)」一字本意正是「盎格鲁人之地(Land of the Angles)」。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至于法兰克人(Franks),最初在罗马帝国的同意下,定居在今天的法国东北、比利时及德国西北部一带,协助防守该地区。在西罗马灭亡后的一百年间,他们在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的领导下,征服了今天法国所在的高卢(Gaul)及德国西部的莱茵河地区(Rhineland)。

由于这些一个个的部落,根本是刚刚定居在西欧,所以在当时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该族群的国王,不会是一个固定地区的国王。譬如「法兰克人之王(King of the Franks)」、「英格兰人之王(King of the English)」、「西哥德人之王(King of the Visigoths)」等等。

王权积弱

然而,虽然坐拥大量土地,法兰克人却继续按照日耳曼人的传统,在每任国王逝世时,把土地在所有儿子之间平分。因此,法兰克王国内部开始出现一个个地域的国王,例如奥斯特拉西亚国王(King of Austrasia)、亚奎丹国王(King of Aquitaine)等等,但他们都需要臣服于法兰克人之王之下。

可是,这样把地越分越小的结果,却是令法兰克王国内部出现越来越多势力,互相争战,国王的权力则越来越小。最后一任还有实权的国王达戈贝尔特一世(Dagobert I, King of all the Franks)在629年逝世,其后的国王,很多甚至在年幼时就即位,然后英年早逝,进一步让实权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上。

最后在687年,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的宰相丕平二世(Pepin II)征服各大势力,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宰相(Mayor of the Palace),自称「法兰克人的公爵及亲王(Duke and Prince of the Franks)」,从此法兰克王国的大权都掌握在宰相的手上。继承丕平二世之位的儿子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甚至由得国王之位悬空,直至查理死后,继承查理的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矮子」丕平(Pepin III 'the Short'),为了巩固宰相之名,才再立新王。

卡洛曼后来放弃与丕平共同持有的宰相一位,退隐到修道院修行。由于文字纪录很少,现今史学界对于卡洛曼是否被逼并没有共识。至于丕平,与不在乎名衔的父亲不同。正好当时教皇圣匝加(Pope Zachary)受到统治大半个意大利的伦巴底人王国(Kingdom of the Lombards)侵扰,急需法兰克人的帮助。丕平为了将自己正名为王,于是特意「询问」教皇:「国王一位应在有王之名者,还是有王之实者?」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教皇为了得到丕平的帮助,当然作出体面的回答:「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丕平于是拿着教皇的话,把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 (Childeric III) 废黜,并召开贵族会议,丕平获推举为法兰克人之王,成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 的首位国王。

丕平即位后,当然要把协助称王的这份人情还给教皇。于是,丕平挥军打败了伦巴底人的军队,还把伦巴底人占领的拉文纳 和另外五个城市交予教皇,称为「丕平献土(Donation of Pepin)」。加上本身教皇治下的罗马城,这些土地成为教皇国(the Papal States)往后足足一千年的主要领土 。

兄弟险些相残

矮子丕平死后,王位传到两个儿子查理(Charles I, King of the Franks)和卡洛曼(Carloman I, King of the Franks)手上。大家先别觉得奇怪,还记得日耳曼人的传统是各儿子平分遗产吗?当然,怎样才算「平」、怎样才算「分」,可以有很多解读。丕平让两个儿子同时成为法兰克人之王,虽然有各自管辖的地区,但也有例如亚奎丹(Aquitaine)等地,是两人共同治理。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但是,其实他们两兄弟之间早有嫌隙,给了他们权力、兵力,只令他们的矛盾更为白热化。亚奎丹其后爆发起义,于是两人一同起兵镇压。可是,到了两军会合之际,两兄弟却大吵一场,卡洛曼愤而撤军,让查理独力应付。

与此同时,两人的母亲却偏袒查理,找来意大利的伦巴底人联姻。卡洛曼统治的地区毗邻意大利,这时有被查理两面夹击的威胁,但是查理却不领母亲的情而悔婚,令伦巴底人一怒之下转而与卡洛曼结盟。经过一轮外交,双方都准备就绪。就在内战一触即发之际,卡洛曼在 771 年突然猝死。虽然时间实在巧合,但多数史料都指卡洛曼是死于自然。无论如何,查理因此吞并了卡洛曼的领地,成为了唯一的国王。

罗马人的皇帝

其实由丕平二世至矮子丕平这三任当权者在位期间,法兰克人已经一直与周边各个势力争战。查理在解决国家的内忧后,重新把焦点转向外部。先是打败敌对的伦巴底人,自立为「伦巴底人之王(King of the Lombards)」,然后分别与刚征服西班牙地区的伊斯兰帝国、东方的萨克逊人等等势力作战,把巴塞隆拿(Barcelona)和萨克逊都划入法兰克王国之内,将法兰克人的领土范围推至颠峰。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另一边厢,查理继续跟从父亲此前对教皇的友好态度。799年,教皇圣良三世(Pope Saint Leo III)在大街上被前任教皇亚德一世(Pope Adrian I)的亲信攻击,甚至差点被挖眼和割舌,幸好查理派驻在罗马的两名公使带着大批人马赶到,救出教皇。800年底,查理亲自到达罗马城,把教皇的政敌全部放逐。

在圣诞节当天,在圣伯多禄大殿(St. Peter's Basilica)举行的弥撒,查理在下跪祈祷时,教皇突然拿出皇冠,为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 [8]。查理坚称事前并不知情,甚至表示如果早知道教皇的阴谋,当天就不会走进大殿。

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细分法兰克人和法国人的区别

不过,史学界基本否定此一说法,一方面是查理没有可能在进大殿时留意不到那个镶满珠宝、非常显眼的皇冠;另一方面,从西罗马灭亡后,就自视为唯一的罗马帝国的东罗马帝国 (Eastern Roman Empire) 内部,早已经传出不少教皇将会加冕查理的谣言。当时统治东罗马帝国的,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伊琳娜(Irene of Athens),她更是以太后身分弒子夺位 [9],因此对教皇另立新君极为敏感。

结语

经过教皇加冕为皇帝,查理获得了「大帝(the Great)」的称号。「查理大帝」在法语是Charles le Magne,在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后,英语与法语混杂,于是逐渐演变成英语中「查理曼(Charlemagne)」这个叫法。814年,查理曼因胸膜炎逝世,终年71岁。由于查理曼死时,只有一个儿子「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仍然在世,自然就没有如何分配遗产的问题。然而,每一个大帝国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参考文献

《查理曼大帝》

《欧洲历史》

《世界上下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