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與希波戰爭

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居住在歐亞大草原上的雅利安人由於人口增長和氣候乾旱的壓力,開始向四面八方遷徙。一批雅利安人向南、向東遷移,成為印度—伊朗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印度—伊朗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再度出現分化,一部分人遷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褐色人種,成為說梵語的印度雅利安人。其他雅利安人則屬於操伊朗語的不同分支,被統稱為伊朗雅利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伊朗人,他們是米底人、波斯人和帕提亞人的祖先。

波斯與希波戰爭

雅利安人長達千餘年的遷徙,是世界歷史上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一次大沖擊。在遷徙前夕,他們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氏族社會發展到了最高階段,出現了祭司、武士和農夫這三大種姓。在進入伊朗和印度後,又產生了工匠種姓和賤民。雅利安人入侵時,原始的印度文明已經萎縮沒落,因此種姓制度後來在印度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但是在伊朗,雅利安人受到埃蘭人、加喜特人等尚武的原住民文化的影響,又與兩河流域的先進國家如亞述帝國有密切往來,因此最終形成了新型的文化,併成為伊朗歷史的主流。

西伊朗人分為兩個主要的部落,即米底和波斯,波斯是希臘人對於這一片地區的稱呼,而當地人則從依蘭沙赫爾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米底人大多居住在現今伊朗的西北部,波斯人則生活在靠南部一帶的地區。最初米底人較為開明,他們擁有馬匹、牲畜、戰車、輪車和警犬,還有一定的文化知識。

公元前700年左右,波斯人首領阿契美尼斯(居魯士一世)建立了波斯王國,其子岡比西斯一世則建立了安善王國。波斯人的這兩個國家同由阿契美尼斯家族(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代統治,時分時合。

公元前7世紀末,米底國王基亞克薩雷斯進行軍事改革,把混雜不一、戰鬥力不強的軍隊組建成一支擁有長矛兵、弓箭兵和騎兵的強大正規軍,並將自己的孫女阿米提達嫁給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使這位公主不再懷念其青翠蔥綠的故鄉,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為她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園。米底聯合新巴比倫攻推翻了曾經統治他們的新亞述帝國,帝國首都尼尼微被毀。當米底帝國對外擴張的時候,南部的波斯也取代了衰微的新埃蘭帝國,成為伊朗南部的主人。庫阿克撒列斯(基亞克薩雷斯)隨後征服了波斯和其它部落,建立囊括西亞半壁江山的龐大帝國。波斯王國雖被征服,但保留了自己的君主,成為後者的藩屬國。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阿契美尼德王朝復興。公元前553年——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居魯士大帝向東不斷征伐,帝國版圖持續擴大。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入侵併征服巴比倫,終結古巴比倫文明,使得波斯成為當時古代西亞唯一的文明中心。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登位,繼承父志繼續擴張,公元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緊接著是大流士一世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使其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使帝國成為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波斯與希波戰爭

大流士一世為了鞏固政權和帝國的發展,對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古老的軍事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全國劃分為20個行省,每省設管理行政的總督、管理軍事的將軍及司稅收的大員各一人,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各自對國王負責,相互監督。還有巡視的欽差大臣作為“王的耳朵”。按各省資源分配稅收,統一貨幣,修築驛道及水利設施,開鑿運河,改革軍事,將“拜火教”立為國教。帝國被牢牢的控制在君王手中,波斯達到極盛。

世界的一切,盛極而衰。如此偉大的成就,仍然不能讓帝王滿意,他又踏上征伐希臘的道路,這一次卻失敗了,帝國的榮光從此開始暗淡。馬拉松戰役(前490年)對於希臘人是偉大的勝利,值得腓力庇得狂奔42.195千米,回到雅典城,高喊“高興吧,我們勝利了!”倒地而死。對於波斯,不過是差破了一點皮,本沒有什麼大的影響。然而驕傲的君主無法忍受失敗,帝國的維持更需要不停的征伐和戰利品。窮兵黷武的危害,似乎只有中國人認識的比較清楚。

公元前480年春,大流士一世的繼承者薛西斯一世出動約50萬人、1000艘戰船大舉遠征希臘。波斯軍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佔領北希臘,迫使一些城邦投降。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以三百名勇士,拖住波斯陸軍前進的步伐。等到溫泉關突破,波斯軍開入中希臘時,雅典已是一座空城。希臘海軍也已經埋伏在狹窄的薩拉米斯海峽的山後,波斯海軍遭受重大損失,親征希臘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後路被切斷,倉皇敗逃回國。其陸軍退至北希臘。公元前479年8月中旬,希波雙方陸軍在布拉底附近舉行決定性會戰。斯巴達統帥包桑尼率領希臘聯軍約10萬人,重創佔有明顯優勢的波斯陸軍。

波斯與希波戰爭

遠征希臘失敗,帝國內部矛盾重重,波斯被迫採取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則逐漸轉入進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戰爭的性質也隨之起了變化。

公元前478年,雅典艦隊佔領赫勒斯滂海峽北岸的重鎮塞斯托斯,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雅典聯合一批希臘城邦組成海上同盟(因同盟會址和金庫設於愛琴海上的提洛島,亦稱“提洛同盟”),其最初目的是共同反對波斯,但很快變成了雅典對外擴張和壓榨各加盟小邦的工具。

波斯與希波戰爭

公元前476年以後,希臘軍隊在雅典統帥西門指揮下奪取色雷斯沿岸地區、愛琴海上許多島嶼和戰略要地拜占庭。約公元前466年,西門在小亞細亞歐律墨冬河口的會戰中大敗波斯艦隊,基本上解除了波斯海軍對希臘的威脅,戰爭的主動權已掌握在希臘人手中。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島東岸的薩拉米斯城附近又重創波斯軍,至此雙方同意媾和。同年,雅典同波斯簽訂《卡利亞斯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諸城邦的獨立地位。希波戰爭結束,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

希波戰爭,導致波斯帝國一蹶不振,而希臘城邦國家和制度得以倖存下來。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心由兩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區推移,希臘文明得以保存併發揚光大,成為日後西方文明的基礎。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