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幾年有很多有戲腔的歌曲火了,而傳統的戲劇卻持續沒落?

飛龍在天9783


包含戲腔的歌曲走紅,滿足了人們對中國雄厚的文化底蘊的好奇心理,這對傳統戲劇(戲曲)的進一步傳播是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的。

但是,由於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將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等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綜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戲曲表演的某些片段可能會吸引到人們的注意,但也有一些訊息或情感無法很好地傳遞給觀眾,戲曲欣賞的門檻相對較高,並且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再加上在快節奏時代,忙碌的人們無暇對自己的興趣如戲曲進行深入地探究,只能零碎地瞭解戲曲的某些方面,戲曲劇種繁多,各個地方、各個劇種的唱腔、動作、語言、配樂、服飾以及“絕活”等均有不同,這無疑需要耗費不少的精力去辨析,等人們的激情退潮,戲曲便又重新成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傳統戲曲因而很難普及推廣。

大眾傳媒的出現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眾傳媒使人們不出門方知天下事,人們盲目地接受著各種碎片化的訊息而不加以整理,各種傳播媒體所傳遞的消息五花八門,所涉及的知識琳琅滿目,使人產生興趣廣泛的錯覺,實際對其自認為的興趣卻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另一方面,大眾傳媒為戲曲的普及提供了平臺,有心人可通過大眾傳媒展現鏗鏘有力的唱腔、方正圓活的臺步、沉穩明瞭的武戲、情真意切的劇情等,提高了戲曲有了復興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戲曲推廣不能只依靠賣文化底蘊和歷史情懷,戲曲的全方位展示需要塑造出特色風格,即使是碎片化地展現戲曲風貌,也要達到令人驚豔的效果,保證戲曲演出片段的質量。

如今的戲曲劇團演出大部分都是依靠國家政府的扶持,國家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態度給予劇團表演人員補貼,觀眾也更樂意來劇團所組織的公益活動捧場,劇場一旦收費便會造成觀眾的大量流失,沒有消費市場和票房支持,劇團的工資基本依靠政府出資,演員的工資也就不會很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導向下,沒有高收入的鼓勵,只有興趣支撐,無疑會打擊現役演員和想要參演的年輕人的積極性,年輕人不想演也沒有嫻熟的技巧獲得觀眾的親睞,所以人才流失勢不可擋。戲曲表演人才流失嚴重,觀眾無意向觀看戲曲表演活動消費,戲曲的社會價值的實現依賴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再經過公益演出造成飽受喜愛的假象,戲劇市場發育畸形,亟需改制。根據相聲明星火爆的案例,或許可以將技藝嫻熟的、或者其他方面極具特色的戲曲演員運營成為“明星”,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並追捧,戲曲明星亦可帶“貨”,使其粉絲對戲曲表演和其他戲曲演員愛屋及烏。

還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戲曲,它可是從宋朝開始就風靡的娛樂項目,其中不僅能瞭解到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還能歡愉身心,舒緩焦躁的心情。




蒲公英壹號


我覺得作者的觀察是對的,近幾年確實是一些帶有戲腔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而傳統的戲曲、戲劇作品卻不斷的沒落,比如說《唱臉譜》等作品都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展現出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戲曲是有市場的,只是還沒有正確的發掘出來;其二是戲曲需要創新,符合時代的特徵。

現如今戲曲發展到這個樣子,是有原因的,歸納出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⑴戲曲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

⑵戲曲作品陳舊,或者說好的戲曲作品較少。

⑶其他娛樂方式的衝擊。


精選曲藝


人不會平白無故喜歡一個東西,喜歡的底線是興趣,再接著就是心理需求了。

一、興趣決定了欣賞的下限,文化底蘊決定欣賞的上限

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爺爺很愛聽戲劇,每週六必看戲曲類的節目,隔三差五還要聽錄音機裡的戲曲。

我呢,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住,每週六晚只能和他們一起聽戲曲。那時候,聽著戲曲很想睡覺。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邊的戲劇是秦腔,唱的時候主要靠吼,聽起來很粗野,即使不吼,音有時拉得很長,沒律動感,實在激發不了我的興趣。

還有,我記得電視裡唱秦腔的人裝扮很精緻,可我也不懂為什麼這樣打扮。至於唱的內容,聽爺爺說是講故事的,很有內涵。可自己要是看電視,不懂他們的身段、唱腔,不看字幕,根本摸不著頭腦,沒法欣賞。

到了今天,我也就記了幾個戲曲名稱,比如《周仁回府》《屠夫狀元》《三滴血》等。可其中的表演技巧、裝扮特色等還是一竅不通。

所以,像這樣沒律動感的藝術,很難吸引一大波青少年,更別說它還需要了解些文化知識才能欣賞。

二、雅俗共賞的東西根據更符合大眾心理

作為普通人,我們一般都看不上低端產品,但也很難高攀高端產品。所以呢,正是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東西,才更能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這既不顯得自己品味低俗,也顯得自己不是附庸風雅,反而顯得自己品味獨特,與眾不同。

最近的熱播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裡的歌,名字就叫《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面百分之七八十是白話歌詞,還有一部分引用了湯顯祖寫的《牡丹亭》裡的散曲。所以,歌手在唱的時候,就得加入戲腔。聽眾在聽的時候,開始聽的是流行曲,突然出現了一段迷人的戲腔。通俗易懂,風格獨特,更容易吸引人。

還有,有些歌曲都是戲腔調,比如《關山酒》。這種唱法往往加入了戲腔的元素,音調上稍有變化,抑揚頓挫更強烈,發音向字正腔圓靠攏,但主要的唱法還是流行的唱法。

所以,聽眾覺得耳目一新的同時,還能聽懂其中的內容,給別人介紹時也更顯得自己的品味獨特,你說能不喜歡這種歌曲嗎?

歸根結底來說,興趣、文化底蘊和大眾心理是使得傳統戲劇沒落,戲腔歌曲盛行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作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哈!


言詩雨


大家好提問者好!

很高興有幸回答提問者的問題,現在就來解答提問者的問題!

只要和古風沾邊都會讓人想到唯美,戲曲是中國的文化瑰寶,種類繁多,在明清時期最為繁盛,古代人在閒暇之時最喜歡聽戲。到了現在,愛聽戲的也只有老人了,年輕人都在追尋流行歌曲。

有多少人還記得那優美的戲腔?我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正在被遺忘,這是絕對不行的。這不,就有人想到了將戲曲中的戲腔融入到時下流行的古風歌曲當中。之前火過一段時間,但這個新鮮勁過了後也就淡下去了,最近戲腔又在網絡上火了,下面5首古風戲腔歌曲,好聽到令人窒息!

第一首是《赤伶》是由古風歌手HITA在去年發行的歌,這首歌最為驚豔的就是它的戲腔部分,聽了直接就被洗腦了,嘴裡還會不自覺地將歌中的戲腔部分唱出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很悽慘,但是卻展現了家國情懷,抗日民國時期,日本人聽著我國的國粹,這是何種的欺辱!戲還沒唱完,戲子少了戲樓與臺下的惡人同歸於盡。這首歌想來是祭奠那位戲子,不僅好聽,而且其中包含的意義還非凡。

接來的一首是根據大名鼎鼎的南派三叔的作品《老九門》中的短篇《二月紅篇》作為創作背景,製作的一首《辭·九門回憶》,歌中的戲腔部分讓人驚豔,曲中,雖然妻子已逝去兩年,但是對她思念如初。第三首是《琵琶行》,相信我們在課本上都學過這篇古文,在當時這篇文章可是要背的。這首歌將古文中對琵琶彈奏的描寫那一段融入其中,在搭配上戲腔唱出來,特別地有韻味,很容易讓人記住歌詞,讓人不禁感慨,現在的學生真幸福,背這篇古文簡單了不少。

花粥可以說是現在有名的古風歌手,一首《歸去來兮》更是征服了大眾的心,就只是簡單地聽歌,戲腔沒得說是吸引人的亮點。最後一首《牽絲戲》,由銀臨、Aki阿杰演唱,戲腔一出,我想沒有誰能夠不愛這首歌。牽絲戲就是木偶戲,木偶在操縱者手裡很聽話,但卻是死物。

這首歌演繹得是一個奇幻的故事,木偶和木偶師都是孤獨的,他們做了一場又一場的表演,後來那名藝人老了,木偶本無生命,但入了火堆彷彿活了過來,老藝人笑了,可能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明白老人為何笑。

回答完畢!以上回答供大家和提問者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您,感謝關注支持!


金楓葉娛樂圈


採用戲曲音樂元素創作的歌曲,或利用戲曲演員演唱的戲歌,受到聽眾的喜愛,早年有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故鄉是北京》《說唱臉譜》《江山無限》等。近年有京歌《梨花頌》《花好月圓》《中國京劇》等。這些作品,均契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即戲曲聲腔歌曲化。曲作者創造性的從戲曲音樂中提煉出抒情、流暢、易入耳入心的主題樂句,發展成優美動人的旋律,加上現代配器和中西樂隊伴奏,通過無論是民族歌唱家還是專業戲曲演員演唱時歌化戲揉的處理,既保持戲曲唱腔的韻味,又強化了歌唱性的審美優勢,受眾熱捧乃為必然。而純粹傳統的戲曲唱段,唱詞及旋律均數百年不變,思想陳舊,節奏遲緩,太講究其派別的傳承性、正宗性,原封不動,守持保真,如此失去大量當代年輕聽眾,寂然落寞理所當然。作為中國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真封味承傳是一種責任。而欲其興興向榮,必另闢蹊徑,這就是像那些經過改造創新的戲歌京歌,從旋律到演唱得有一個新的面貌。


劉世平論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文化,導致越來越多的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也值得我們好好的反思。

近些年為什麼戲腔的歌曲火了,而傳統戲曲卻在沒落,我總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戲曲難學,需要在很小的時候就打基本功,現在的人沒以前的人那麼能吃苦,而且也沒有時間去學習,沉不下心;戲腔的音樂則不同,裡面關於戲腔的唱詞只有短短的幾句,容易學習。

2、戲曲需要有師傅的指點和引導,而且很多想學的人沒有資源、沒有人引薦去拜師學習;戲腔音樂的起點低,只要懂旋律,就能唱出來。

3、戲曲含有濃濃的地方方言的元素,導致很多人,特別是外地的人聽不懂,尤其是蘇州評彈和粵劇,所以沒有群眾基礎;戲腔音樂是普通話,只要是中國人都能聽懂,而且融入了現代元素,旋律動聽,歌詞長短句交錯,朗朗上口。

4、戲曲的圈子很小,目前大部分的唱戲人都是中年或者是老年人,在這個看臉的時代,他們自然不出眾,而且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名聲;音樂的圈子很廣,而且戲腔音樂的歌手,大部分都是圈子裡知名的人,還有就是歌手一般都比較年輕,有顏值,自然是受年輕人追捧。

傳統戲曲的沒落,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不過還是希望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能夠有人去傳承。


若憶閣


我認為戲腔的歌曲火了,但是戲曲卻無人問津,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戲腔的歌曲說到底,還是以普通話的形式來演唱的,聽眾更容易聽懂其中的意思,而戲曲卻基本上都是各地方特色語言來演唱,如果不是老戲迷,首次聽到這樣的唱腔,很難聽懂也很難理解其中的韻味。

二:當今時代,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能夠很容易的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不像過去,戲曲作為人們閒暇之餘用以消遣的主流工具,被很多人瞭解、認可,直到喜歡。


紅兒秦腔


說到看戲,在舊社會,都是有錢人,闊太太的事情,後來到了文革之後,那是革命樣板戲,看戲的人,最熱情的,就是年輕人在談戀愛,到現在,只有退休老人在看,那你也必須要是一個戲曲愛好者,我也喜歡看戲,目的是,色彩斑斕,畫面美觀,對什麼派?什麼內容?還不是很感興趣,都在玩,全民。


老徐166634701


主要這還是流量明星的力量,帶戲腔的歌曲走紅,一來滿足了人們對中國雄厚的文化底蘊的好奇心理,二來又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愛豆演出與唱腔。

什麼是戲腔,簡單的說指戲曲的曲調和唱段,因戲曲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而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現在的戲腔的歌還是偏向于越劇

戲曲表演的某些片段可能會吸引到人們的注意,但也有一些訊息或情感無法很好地傳遞給觀眾,戲曲欣賞的門檻相對較高,並且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忙碌的人們無暇對自己的興趣如戲曲進行深入地探究,只能零碎地瞭解戲曲的某些方面,戲曲劇種繁多,各個地方、各個劇種的唱腔、動作、語言、配樂、服飾以及“絕活”等均有不同,這無疑需要耗費不少的精力去辨析,等人們的激情退潮,戲曲便又重新成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傳統戲曲因而很難普及推廣。

如今的戲曲劇團演出大部分都是依靠國家政府的扶持,國家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態度給予劇團表演人員補貼,觀眾也更樂意來劇團所組織的公益活動捧場,劇場一旦收費便會造成觀眾的大量流失,沒有消費市場和票房支持,劇團的工資基本依靠政府出資,演員的工資也就不會很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導向下,沒有高收入的鼓勵,只有興趣支撐,無疑會打擊現役演員和想要參演的年輕人的積極性,年輕人不想演也沒有嫻熟的技巧獲得觀眾的親睞,所以人才流失勢不可擋。戲曲表演人才流失嚴重,觀眾無意向觀看戲曲表演活動消費,戲曲的社會價值的實現依賴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再經過公益演出造成飽受喜愛的假象,戲劇市場發育畸形,亟需改制。根據相聲明星火爆的案例,或許可以將技藝嫻熟的、或者其他方面極具特色的戲曲演員運營成為“明星”,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並追捧,戲曲明星亦可帶“貨”,使其粉絲對戲曲表演和其他戲曲演員愛屋及烏。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戲曲,它可是從宋朝開其中不僅能瞭解到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還能歡愉身心,舒緩焦躁的心情。戲中有文,文中有戲,識文者看文,不識文者看戲。音中有調,調中有音,懂調的聽調,不懂調的聽音。


剡越堂


頭條的戲劇問題多奇葩。戲歌火了跟傳統戲劇衰落有啥必然聯繫呢?在有戲歌之前,傳統戲劇早就在衰落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就說過,退出流行行列是傳統戲曲的歷史命運。退出流行並不等於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沒有價值。許多傳統文化都在現代社會逐漸邊緣化了,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們為現代文化提供資源。戲歌的出現,正是傳統藝術資源在流行文化中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