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養鳥人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每天清晨在城根兒下、河沿邊,隨處可見身穿長袍手提鳥籠的人,邁著方步“遛鳥”。《燕京雜記》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每一茶坊,定有數竿插於欄外,其鳥有值數十金者。”

老北京的養鳥人

挑擔賣鳥

老北京提籠架鳥,要追根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滿族人原是獵于山林的遊牧民,閒時捕捉鳴禽以飼養觀賞,捕鳥是其愛好之一。《清太宗實錄》裡記載,曾有人捕到一隻好鳥,想送給皇太極請他收下,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拒絕收下。可見,滿族人有養鳥聽音的傳統。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後,這種傳統也被帶入北京。

老北京的養鳥人

老人逗鳥

養鳥人在清晨遛完鳥,常常聚在茶館“會鳥”,互談“壓鳥”經驗。“壓鳥”是養鳥人的行話,就是馴化鳥叫出不同的鳥鳴。養鳥人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數,如果走的步數不夠,鳥就不叫。養鳥人遛到林子裡,揭開鳥籠的罩子,讓鳥學著其他的鳥鳴。

老北京的養鳥人

鳥市一角

清代滿族人養鳥頗有講究。俗話說“文百靈,武畫眉”。習文的、當文差的人喜歡飼養淨口百靈,真正的玩家能馴得百靈叫出十三種鳥鳴來,行話叫“十三套”,也叫百靈套子。習武的、當武差的人提畫眉籠,講究大清早起來遛畫眉。如果養鳥人在路上相見,提百靈籠的人要請左腿彎、右腿後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畫眉籠的人則請左腿微彎、右腿向後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樣。

老北京的養鳥人

馴鳥

提籠架鳥,並非一回事。

會鳥

提籠,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珍珠鳥等,皆是毛色豔麗的鳥,能使人賞心悅目。畫眉、百靈、紅藍靛頦、字字紅、字字黑等,叫起來百囀千聲,聲音悅耳動聽。這些鳥都被放入籠中飼養,養鳥人以提籠遛鳥為樂。

老北京的養鳥人

看鳥

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錫嘴、交嘴、梧桐之類的鳥,不能在籠中飼養,只能在架上棲止。老北京最常見的架鳥當屬梧桐,經過訓練的梧桐會打彈兒、開鎖、叼旗、開箱等各種絕技。舊時每到北京冬天最冷的時候,時常會看到有養鳥人在冰面上訓練梧桐打彈兒,即養鳥人把一個彈丸扔在空中,梧桐會飛上去接住。

老北京的養鳥人

此外,養鷹也是舊京的一種風氣。清朝的八旗官兵隨時臂鷹而行,引起王公貴族們紛紛仿效。在當時,北京密雲和懷柔山區有專門的滿族養鷹戶,每年秋季獵取鷹類,加以調教後送至清政府負責皇帝漁獵的“尚虞備用處”,以備皇帝使用。

老北京的養鳥人

老北京所養的鳥,大多數來源於廟會,隆福寺廟會、白塔寺廟會,隨處可見鳥籠雲集。自清末以來,北京就有專門的鳥市,比較有名的是官園、西直門、馬甸、日壇、白石橋,一些有名的公園門口也常常看到賣鳥的人。

老北京的養鳥人

如今,車馬喧囂的北京城已很難看到提籠架鳥之人,但是愛鳥、養鳥依然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北京鳥友之家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