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裴松之引孫盛《異同雜語》記載:“(太祖)嘗問許子將(許劭,字子將, 東漢評論家):“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傳聞東漢末年很多名流都以得到許劭的評價為榮,剛成年的曹操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但是不知是什麼原因,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最後,許劭被曹操逼得沒有辦法,才勉強回答這麼一句:你這個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曹操

就這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成為了曹操在現代人們心中的普遍形象,數千年來,崇拜曹操的不計其數,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是具體情況如何,史學家們也存在很大的爭論,因為歷史文獻記載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曾將“歷史”一詞的構建劃分了四個層次,“真實的歷史”“記錄的歷史”“傳播的歷史”“接受的歷史”。個人非常認同王教授的觀點,不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後世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評價。這邊文章我們就以“曹操”為例,談王立群教授歷史構建的四個層次。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歷史

一:真實的歷史

“真實的歷史”,是指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和已經逝去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複性。

以曹操為例,其人在歷史上真實的形象是什麼樣,我們現在已無從得知。第一是因為歷史本身距離我們過於久遠。二是,根據史學家們的加工,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獻上的記載大多已經不是真實的歷史。

二:記錄的歷史

“記錄的歷史”,是歷史學家根據當事人與旁觀者的口述、回憶、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由於史學家書寫歷史的本身受到種種制約。這種制約包括政治傾向、價值判斷、邏輯鑑別、文藝修養、心理傾向、個人好惡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史學家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記載的詳略和褒貶。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魏太祖像


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記載,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首,陳壽所在的晉朝是承曹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其對曹操的描述,大多的正面的。從晉朝至北宋,這個階段史學家和帝王對曹操大多也是以正面的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唐太宗說曹操《資治通鑑》:“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太平御覽》:“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從這個時期的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曹操的描述大多是正面的,主要描寫我們總結如下:“曹操熟讀兵法,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改革惡政,實行法治;唯才是舉,曾三下《求賢令》;治軍嚴整,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督促開荒;改革戶籍,提倡節儉。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影視作品裡的曹操

這種情況到了南宋卻發生了改變,南宋當時的統治階級軟弱無能,失去了北中國的大片土地,偏安於江南,情況與三國時期處於西南一隅的蜀漢有些類似。南宋朝廷為了使統治下的人民安於現權狀,就尊作為漢室後裔的劉備為正統,突出了曹操“亂世之奸雄”的形象,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國賊,以消除人民心中光復山河的願望。

自南宋以來,曹操的形象悄然發生變化,一直到羅貫中《三國演義》將曹操的形象完全顛覆。

可以看出,不同的歷史時期,根絕不同的時代背景需要,曹操的形象,發生了變化,胸襟寬大的曹操變成了生性多疑,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曹操變成了獨斷專行。推行法治,提倡節儉的曹操變成了驕奢淫逸,這已經與真實歷史的唯一性發生了矛盾。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諸葛亮畫

三:傳播的歷史

“傳播的歷史”,這個更為複雜。它存在兩個極端:一是神化,二是醜化。


神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娛樂偶像、學術偶像等。

比如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完全被美化。

魯迅曾說:“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

其實我們所熟知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罵死王朗”的情節,全部是無中生有的杜撰,還有部分則是別人的功績被強加到諸葛亮的身上,造就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諸葛亮。

醜化和神化一樣是對“記錄的歷史”的另類解讀。出於某種現實訴求,傳播的歷史也會出現神化的反面——醜化。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銅雀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徹底顛覆了曹操的形象,將其描繪成奸詐狡猾,殘暴不仁,多疑好色和獨斷專行,還被冠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是站在尊劉貶曹的立場上,以劉備為漢室正統,而將曹操醜化為朝廷之賊。一方面是受尊劉貶曹的立場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三國演義》不是正史,而是文學作品,作者要更好的表現小說裡的矛盾衝突,勢必要選出正反兩個對立面,使讀者感到善惡分明,立場明確,有更深刻的印象。

就這樣,曹操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被完全醜化,徹底成了歷史反面人物,成為了惡人。

以“曹操”為例,淺談“歷史”的構建

影視作品裡的曹操

四:真實的歷史

“接受的歷史”,是由於個人的立場感情,選擇性接受的歷史,是一種思維定式,具有很強的排他性。

曹操,在南宋以前,歷史上很多人給予了正面的評價,而南宋以後,受南宋統治階級的影響,曹操的形象發生變化,而現代的人們受到了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影響,根據個人感情認定了曹操的反面形象,形成了思維定式,這就是接受的歷史。

綜述:歷史是構建是多層面的,我們瞭解歷史,探討歷史,也應該從不同的層次去分析,儘量的還原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