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元豐六年(1083年),東坡的侍妾兼紅顏知己二十二歲的朝雲為其生下了一個兒子。

年過半百的他膝下又添一子,別提有多高興了,於是取名為“遁”,希望他歸隱、消遁,遠離政治災禍。三天後,東坡按習俗為遁兒洗浴,寫下了《洗兒戲作》一詩。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看到這首詩後,很多人會納悶:為什麼聰明會誤一生呢?為什麼希望孩子愚魯呢?為什麼愚魯做官還能做到公卿呢?這不符合常理和邏輯嘛!但如果你知道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你就會明白東坡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了。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東坡喜得麟兒並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人生第一次遭受大挫折。元豐二年(1079年),東坡在自己的詩文中譏諷“新法”,被御史臺彈劾下獄,幸好朝中元老重臣全力營救,才免於一死,貶謫黃州,出任團練副使。名為出任地方官,實際並無實權,這對於東坡之前一帆風順的仕途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洗兒戲作》中,東坡說自己被聰明誤一生,在他看來,的確如此,二十一歲中進士,被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所賞識,眼看著自己春風得意,前途一片光明,卻不想被“王安石變法”毀掉了一切。因政見不合,反對新法蘇軾屢遭打壓,被貶黃州更是讓他心灰意冷、失望至極

如果不夠聰明,自己也不會早早成名,即使被貶,也不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如果不夠聰明,自己就不會發現新法之弊,就不會強烈反對新法,遭受打壓;如果不夠聰明,自己就不會寫詩發牢騷,譏諷新法,弄得最後貶謫黃州,痛苦不堪。

第一句中的“望”字,寫出了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期待,第二句中的“誤”字,道出了自己人生的大不幸,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我被聰明誤一生”則表達出了作者深深地無奈和心有不甘。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大智若愚,位列公卿

在詩的第三句中,作者希望自己的兒子愚魯,但我們發現,這兒的“愚魯”並不是真正的愚魯,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呆、傻、痴”,而是大智若愚。

東坡的“翻船”就在於他太過固執,太過有自己的原則,可能這就是文人所特有的臭脾氣。“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皇帝親自拍板並大力支持的事情,就憑東坡和朝中幾位老臣的反對是不可能扳倒這局面的,反對新法無異於螳臂當車。而且新法中固然有著很多不可取的東西,但新法的實施有利於改變北宋王朝數十年的積弊——“三冗”問題,東坡這時候跳出來反對,其實也是一種眼界不夠開闊的表現。

文學上的成就並不能代表政治上的建樹。東坡在這首詩中希望兒子“愚魯”,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剛柔並濟,沒有自己的這一身固執的臭毛病;另一方面是希望他擁有大智慧,真正的能夠安邦定國、造福百姓,而不是像自己一樣舞文弄墨、頻事雕蟲。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發發牢騷,表達不滿

將詩的三四兩句結合來看,就會發現東坡牢騷諷刺之意十分明顯。愚魯的人能到公卿,這是他諷刺那些“鑽營打洞、取巧投機”的人,自己不恥這些人的行為,這也是文人“傲骨”的一種體現。官場有官場之道,能夠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不僅自身有才有能力,而且大多處事老練圓滑,懂得分清時間、場合和人物,這其中多少有些“諂媚”、“世故”的成分在裡面。

俗話說“君子不黨”,東坡正是因為有儒家這種修身立德的思想觀念,所以在官場之道上不如很多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之人。自己雖然厭惡這群人,但能有什麼辦法呢?官沒人大,打又不能打,所以只能在詩詞裡發發牢騷了。不過毛爺爺在他的詩中提醒我們“牢騷太盛防腸斷”,所以發牢騷也不要發過頭了。不然會像“何時遂得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的主人翁那樣被嚇出一身冷汗。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頻唱反調

明清時期,很多文人讀過蘇軾的《洗兒戲作》之後並不同意他的想法,於是頻唱反調,寫出了“反洗兒詩”,最著名的是下面這兩首: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侍妾為東坡生下一子,東坡卻寫詩一首希望孩子愚魯

這兩首詩分別是明代瞿存齋和清代錢謙益所作,雖反讀東坡的洗兒詩,但都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對現狀的不滿,與東坡的《洗兒戲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