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好像楊坤上一次這麼火的時候還是在看似很遙遠的2012年,當時還是好聲音導師的他因為屢次聲稱自己要開32場演唱會而被廣大網友調侃。


快十年過去了,屬於好聲音的那個時代在漸漸過去。當楊坤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話題中


卻是因為他在直播中怒懟當今大紅網絡的神曲

《驚雷》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眾所周知,楊坤是內蒙古包頭人,這地兒其實跟東北捱得非常近,地域文化什麼的基本上跟東北無差,但楊坤這次似乎一點也沒有顧忌半個老鄉的情面。


畢竟,髒話都出來了,還能有什麼情面。


一時間,網絡譁然。有人替楊坤撐腰,說終於有人站出來說了句明白話。但更多的人則直接向楊坤開火,聲稱他“蹭熱度”。


幾天後,《驚雷》的原作者,MC六道站出來表態,面對楊坤的質疑,他也毫不示弱。一番反懟之後,直接喊話楊坤。

你的任何一首歌都沒有我的《驚雷》火。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至此,雙方火藥味進一步升級,而網絡上也就這一話題引起了更大範圍的熱議


說到底,《驚雷》到底算不算好音樂呢?


實際上,聽過《驚雷》的朋友都知道,它的表現形式還是盛行於東北的喊麥文化。


喊麥文化作為近年來因為網絡視頻直播而產生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剛開始並不為人所接受。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直到2015年,MC天佑因為一首朗朗上口的《一人飲酒醉》而爆紅網絡,火爆之時甚至還上了後來的《吐槽大會》


這讓更多的人們開始關注這一本土新興文藝。


當然,火爆的同時,喊麥一直不乏鄙薄者,在他們眼中,喊麥雖然很火,但無論如何改變不了其“土味文化”的氣質。


說白了,這種音樂是不配登上大雅之堂的。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但鄙視歸鄙視,並不能阻止喊麥文化的長盛不衰,正如曾經有一個知名樂評人說的那樣:如今,能火能賣錢就是好音樂,管TM什麼文化不文化的。


的確,當華語樂壇的天王周杰倫都在演唱會上被觀眾點歌《學貓叫》時,你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流行,是一種很玄幻的事情。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網絡上關於《驚雷》好壞的觀點明顯兩極分化,首先一眾音樂人發表了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樂評人呆若木一就在微博中表示:很欣慰“音樂無好壞”成為反智言論已經成為共識。


另一樂評人遲斌則表示:一道菜有多好仁者見智,但判斷一道菜不好卻很必要。


當然還有極端點的,樂評人愛地人直接高呼“救救孩子吧……”


可以看得出來,樂評人站在專業欣賞角度,直接給這首歌的性質判了死刑。


但另一方面,廣大的網友則在網上對這一觀點展開口誅筆伐,更有群眾發出質疑:


你們這些說《驚雷》不好的人,當年是怎麼評價周杰倫的?你們當年說他的歌是歌麼?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驚雷到底算不算好歌?


拋開喊麥文化這一外殼特質,從開頭“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到結尾“我/大權手中握/腳踏雲中鶴/說蛟龍乍現/群雄盡懾/靈隱之中血飄落”


雖然聽起來很爽很過癮,有武俠、奇幻等等看起來很是炫酷的遣詞造句,但其實整首歌並沒有構建一個完整的歌曲訴說形象。


這樣的歌詞你會有乍一聽很嗨,還牛逼,但仔細聽幾遍就會發現,它似乎啥也沒說明白的感覺,說白了,就歌詞而言,徒有外形而無內核。


其次,我們來看看他的律動,也就是曲。


仔細聽,你會發現跟看歌詞有一樣的感受,就是第一遍聽完會跟著他的節奏律動起來,但聽幾遍,就會發現


也沒啥特別之處。


更有抖音上好事的網友,把李白的《靜夜思》換成《驚雷》的歌詞,結果發現,似乎聽起來也“很爽”。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其實關於音樂類型是高級還是低級這一爭論一直都有,最近的一次出現在去年夏天火爆全網的綜藝《樂隊的夏天》


彼時,在網絡上已經火得一塌糊塗的鹿先森樂隊帶著他們的成名曲《春風十里》登上舞臺,等到全場歌迷合唱之後。


卻遭到了專業歌迷和評委的一眾質疑。


評委張亞東甚至用“ 你們用的和絃,是我剛學音樂時候用的。”這樣的話來表達觀點。


最終,人氣頗旺的鹿先森樂隊第一輪就遭到淘汰。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時間再往前推。

2019年1月,鄭鈞在節目《今晚九點見》中,吐槽中國的音樂排行榜毫無公信力,是盤讓人噁心的菜,節目播出後引起網友熱議。


2019年9月,譚維維改編《西遊記》經典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除了版權的問題外,還被質疑歪曲作品本意,被許多網友吐槽改編難聽,認為即使是改編歌曲也有好的與壞的之分。


而最近還有一次的案例,則是“淡黃色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掀起的一波“reader”和“rapper”的爭議,實際上也和音樂本身的“好壞”存在關係,“reader”一詞實則充斥著一種對不專業說唱的嘲諷。


說白了,其實這些事,和今天《驚雷》面臨的話題基本雷同,都是在討論同一個話題。


音樂的好和壞,如何劃定?


MC六道對楊坤的回應,基本也圍繞在“音樂沒有好壞”的邏輯框架上。


事實上,音樂有無好壞的命題,已然是音樂圈的老生常談。但我們可以拋開音樂類型的優劣,把話題單純放在討論《驚雷》這首歌是否是一首好歌上。


首先,一首歌是否足夠好,從廣為人知的條件上,必須具備兩點。


第一, 是否“好聽”?


這一點楊坤肯定是不答應的,但楊坤也不能代表廣大的歌迷,所以我們以民意的觀點為取向,算它是好聽的。


第二, 就是這首歌是否具備一定的文化功能屬性。


比如說,許多搖滾歌手強調批判精神和人文思考,說唱歌手則重於表達“真實的自我”,民謠歌曲則強調對生活的感悟。


從這個角度你去看《驚雷》,它有啥?


當然,即使這些都不考慮進去,當下還有更要命的一點。不少網友發現,《驚雷》的詞曲目前均涉嫌抄襲。

從《驚雷》的火爆,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大倒退


缺乏文化內涵+涉嫌抄襲


如此一番看來,《驚雷》的爆紅,可以說是現今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一次大倒退。


不可否認,流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在當今這個音樂圈已經足夠左右話語權,但歸於本質,你很難打心底說它是足夠好的音樂。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當年《忐忑》大火的時候,人們也曾討論過它的好壞與否,但時過境遷,現在的人們,還有幾個沒事還哼哼幾句《忐忑》?


大浪淘沙,音樂的好壞,無需我等多言,時間自會去做甄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