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一、荀子之惑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时代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国兰陵县令,创办兰陵学院。荀子先学儒,后学法,最终儒法兼通,成为一代宗师,他的人性本恶论发人深省,跟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荀子劝学

法家名士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得意弟子,韩非成为法家集大成者,创作有法家巨著《韩非子》。李斯辅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一代名相,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斯一人的作用相当于萧何与张良的合体。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也是荀子的高足,张苍对于汉承秦制起到了至为关键作用,他恢复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

荀子15岁左右去齐国游学,学习孔子之道,在稷下学宫跟群儒论辩,又博众家所长,于是思想渐渐自成一系,但仍属于儒学范畴。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以孔子为圣人,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孟子以义为大旗,占领道德制高点,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种善德,是每个人生来就俱有的。

孟子又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水向东还是向西流的确无法判断,但水一定是向下流的,绝不会向上流;人的天性就是善良,至于那些不善良的人,本非是他们天生不善良,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孟母三迁

荀子在稷下学宫博众家所长,虽以孔子思想为主,但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他通过观察人性,得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荀子认为,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的性恶论得到其他学派的认可,但被儒家抨击,儒林宿老认为荀子是离经叛道、罪不容诛。来自儒门的抨击,让荀子感到十迷惑,思想上的痛苦让他决心去秦国走走,或许能得到顿悟。荀子壮年时代,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跟齐国并称西、东二帝!跟齐国不同,秦国不兴私学,但精英人士纷纷入秦效力,且取得不错的功业。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稷下学宫

秦国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凡事讲实用,不喜空谈理论。法家是儒家最强大的劲敌,在法家的光辉下,儒家学者根本无法执一国之牛耳,只能在人性、治国理论上深研,渐渐脱离了实际,变得虚幻起来。荀子入秦,就是想从对立面的法家寻求灵感,以便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达到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上得到升华是一位思想家的最高追求,神游于外,不亦乐乎?


二、入秦所见

公元前262年至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大良造武安君白起阵斩赵军二十余万,之后又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余万,赵国精锐大军四十五万灰飞烟灭。白起在短暂休整后,率三十万善战秦卒向邯郸进兵,意在一战灭赵。

赵孝成王紧急召见群臣,商议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过秦军的,只有求和一途可行。最终赵孝成王派赵郝为特使,入秦商议议和之事,荀子应该也是这个时候作为赵国使团成员到秦国的。荀子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秦国,他只听别人说起过秦国,大意是秦国法律残暴无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人穷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荀子就想去看看,这样一个残暴贫穷的秦国是如何击败文明繁华的赵国的。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公元前259年,荀子坐着马车入秦,一路上轻车缓行,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吏治民生,荀子跟秦国的百姓、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荀子的赵国使臣团在秦国路过,没有军队净道,没有百姓围观,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荀子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秦王政

荀子写道,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其音乐积极向上,无靡靡之音,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无奇装异容;百姓们敬畏法律,服从官吏的管理,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啊!

荀子也进过官府,他写道,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疏草率,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庸官滑吏。反面说明山东六国的官吏没有秦国官吏敬业守法。

荀子又写道:进入秦都咸阳,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士大夫啊。观察秦国的朝廷,当他的君主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决定各种政事从无遗留,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

在秦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荀子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傲慢,他认为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的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荀子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秦国军队


三、入秦所思

自身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杂却有成效,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类似这样了。尽管事实摆在眼前,荀子还是认为秦政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无儒!

荀子认为: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会灭亡。也就是说,在荀子眼中,秦国仅仅做到了称霸诸侯的程度,离君临四海还有较大差距,而山东六国作为诸侯必然会灭亡。

秦昭襄王接见了荀子,两人共同探讨了儒学是否于人于国有用!秦昭襄王直言:儒学对国家无用,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儒与侠结合对国家、对人民百害而无一利,故秦国禁武禁儒。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秦昭襄王

荀子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篇,论证了儒学于人可以修身,于国可以理政。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采用儒家治国,会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效果。但这们的效果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荀子.儒效》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尽管荀子把尚法的秦昭襄王说服了,但秦昭襄王并没有重用荀子,因此荀子还是离开了秦国。从商鞅变法起,秦国就依法治国,抛弃了儒家王道,形成的传统是难以撼动的,张仪、范雎、吕不韦都没有将秦国从法制社会扭转到儒法并重的社会。荀子在秦国看到了法家的威力,这为他以后儒法兼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荀子回到赵国后,不久赵国就撕毁跟秦国订立的和约,拒不交付和约中规定的六城。秦昭襄王怒,起兵三十万伐赵,赵亦起兵相抗,魏、楚两国各发兵十万援赵,史称邯郸之战。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故荀子回到齐国,继续担任稷下学宫祭洒(相当于校长)。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战国后期地图


四、宦海沉浮

学宫并非清静之地,同样充满了权力争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荀子作为一代大儒,他并没有实现他所谓的“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荀子在稷下学宫当校长,但没有能感化周围的人,还是有人嫉妒荀子,因此有小人到处进谗言,想要排挤走荀子。公元前255年,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荀子为什么要去楚国呢?因为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楚国丞相,黄歇很欣赏荀子的才华,同时也想借助荀子的名声给自己的政绩添色。黄歇本想任命荀子为重臣大官,不过楚国有人反对,于是黄歇任命荀子为兰陵县县令,以此作为过渡阶段。荀子作为一县之长,本想大展心中所学,实践自己的施政理念,但楚国守旧派害怕荀子有了政绩会执掌大权,于是多方排挤打压,那怕有丞相黄歇做为后台,荀子也不得不离楚国。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春申君黄歇

荀子离开楚国后,回到了母国赵国,因为荀子年高德邵,名满天下,赵国为了表示自己敬贤,任命荀子为上卿,官职虽大,但并无实权,荀子也无法施展他的才学。得知荀子在赵国当了高官,楚国嫉贤妒能的名声有了,于是楚国丞相黄歇再次邀请荀子入楚,继续当兰陵县县令。荀子欣然前往,毕竟治一县也能施展自己的才学,验证自己的理念。

公元前238年,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被李园杀害,荀子也被李园罢了官。荀子虽然没有了官职,但他在兰陵住了下来,并开创了兰陵学院,既然自己无法施展心中理念,那么就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出去,让自己的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入秦所见,入秦所思,加上数十年的宦海沉浮,荀子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韩非、李斯、张苍等人纷纷慕名而至,拜荀子为师,学习荀子博大精深的儒法理论。荀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儒法兼通,最得意的就是有韩非、李斯、张苍这三位得意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荀子的理论,韩非学得最深,领悟得最全。关于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韩非在老师的教导下,悟出了新的理论,那就是人性本利。韩非认为,人性似海,有善有恶,善恶本一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善与恶可以互换位置,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追求利。为善有利,则人为善;作恶有利,则人作恶;仅此而已,人性善恶只在一利之间!要导人为善,则以利诱,以刑威;要阻人作恶,则必以刑治。

荀子的入秦之旅,模范强国让荀子思想顿悟,终成一代宗师!

韩非子

李斯将荀子的实务能力学得最全,治国理政是李斯的看家本领,秦国大小事务李斯都能依法而定,依例而判,既快且准。李斯的政务能力十分突出,除了行军打仗李斯不行外,运筹于帷幄之间、征兵积粮发响,李斯皆精通,他好似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总能精准处理一切政务。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拜师于荀子门下,曾任大秦帝国御史,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苍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张苍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也是中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位古代科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