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若說中國歷史上功成身退的最佳愛豆,撲通跳入俺腦海的,是春秋時期的范蠡。


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范蠡熟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故此他在勾踐反水之前就事先離開越國,和西施妹妹一道做起買賣,搞得風生水起。


其後,范蠡深知在亂世當中,諸多的財富只能帶來妒忌,所以他乾脆散盡家財,樂得清閒,過起了神仙日子。


曾經三次經商致富擁有萬貫家財的范蠡,自稱陶朱公,終成MBA學子們爭相膜拜的示範性人物。


陶朱公的智慧讓人佩服,但他的老同事文種卻讓人扼惋。


范蠡曾寫信勸文種趕緊辭職,但抱有幻想的文種認為,共患難的越王勾踐不會對他怎樣,他還要與共苦過的越王同甘呢。


後來,有人進讒言汙衊文種想要犯上作亂,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吧。”


文種只得自殺。


說到這裡,逗叔覺得文種應該拜范蠡為師,學習他那超強的執行力——以霸王單向式請辭,規避必將到來的殺身之禍。


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文種與范蠡是職場生死的兩個極端案例,縱觀中國歷史,還有一對組合拷貝不走樣,那就是韓信和張良。


韓信因不知退藏屢被劉邦貶職,最終貶為“淮陰侯”。沒過幾個月,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


從劉邦得天下到韓信身首異處,君臣只相處了五年多一點。臨刑之前,韓信發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為時晚矣。


鳥打完了,良弓就沒有用了,兔子已死,狗不如烹了吃。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這,就是骨感的現實!


同為劉邦打工的張良卻走了一條與韓信截然相反的路。職場老人張良選擇了急流勇退,最終和范蠡一樣,做到了全身而退。


張良作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為大漢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封為留侯。


但頭腦清醒的張良選擇了“臣先告退”,他拒絕劉老闆給的土地和金錢,只求回家鄉養老。隱居起來的張良果然避過了災禍。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夠功成身退的人不多。“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誰都懂,可立馬放棄榮華富貴的執行力,並非人人都能擁有。


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歷史上還有一位執行力超強的職場老人,名叫石守信。


當他接收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委婉提醒後,於次日第一時間,毫不猶豫毫無保留地交出了兵權。為此,石守信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豐厚的養老金。


皇權時期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定律,功高蓋主者,都逃不掉厄運。似乎只有自動自覺主動辭職的大臣,才有可能逃過此劫。


文種、韓信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感慨,范蠡、張良和石守信的全身而退又令人稱羨。


讀史明智,寫到這兒,讀者們肯定會問逗叔:“現在又不是皇權社會,你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對我們來說好像並沒有什麼用嘛。”


確實,現代文明社會不會像從前那麼血腥和暴力,但“飛鳥盡,良弓藏”作為一個人性的不變規律,必將隨人類一起共存下去。


飛鳥盡、良弓藏,地球少了俺照樣轉,臣先告退


領悟“飛鳥盡,良弓藏”的內在道理後,運用於現代社會,逗叔覺得有如下借鑑意義:


一、該藏則藏,順其自然


當與人因利益發生糾紛而矛盾不可調和時,除運用正當手段爭取自己的利益外,不妨考慮“臣先告退”。不和他人爭名奪利,暫且作壁上觀。


退一步海闊天空,跳出事務本身看問題,往往可以看得更全面。萬事勿強求,才能順其自然。


良弓不必常示人,有時候藏起來,不失為一種好策略。


二、功成身退,利人利己


合作伙伴一起創業成功後,不爭功搶功。


享受完奮鬥的過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保留住一份友情,時不時地還能懷念起那段美好的青澀歲月。


當崗位上來了更加能幹的新人,不妨退居二線,落個清閒。地球不會少了你而停止轉動,功成身退,利人利己。


千萬別居功自傲,倚老賣老,佔著好位置不肯放,惹人厭。給後來者機會,“臣先告退”,落幕大度亦精彩。


好戲總有散場時,人總有沒用的一天,遵循自然法則,該退就退,無需硬撐。與其死皮賴臉地招人嫉恨,不如自告奮勇地說聲拜拜。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文章也該收尾了,親愛的讀者們,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