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容不下吳三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以來君主皆以此為帝王之術。帝王多疑心,最怕手下大臣居功自傲,功高蓋主。

“三藩之賦半天下。”三位藩王割據一方,不僅在地方收賦稅,每年還要向朝廷索要大量銀錢。典型的只收錢不辦事,康熙不傻,怎麼可能放任他們發展下去?削藩在所難免。

從來都是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一山豈能容得下二虎。自古異姓封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剛開始封給你個王爺,是為了籠絡你。多一個朋友總比樹一個強敵要好,隨著天下趨於穩定。王爺的種種隱疾逐漸暴露出來,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後安。

對於任何一個王朝而言,消除對皇權的威脅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這個自古以來便天然具備謀反舉動的位置,向來是中央重點戒備的對象。

平西王府兵強馬壯,休養生息很長時間,招兵買馬也很久了,而且吳三桂絕對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會甘心屈居於人下。兵者,國之利刃。康熙怎麼可能允許這把利刃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這太危險了。吳三桂就像是一顆大毒瘤,隨時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實。

清朝要想發展,撤除三番是最根本的途徑。所以聽取了大臣周培公的策略裁撤三番,三番撤消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平西王吳三桂卻心有不甘,於是舉兵謀反,結果被清朝大將圖海擊敗。最終兵敗自殺,如果吳三桂聽從康熙的安排,最後也應該能得到善終。因為他畢竟功勞甚大,就算裁撤了軍隊,他也能榮華富貴造福子孫。最後卻舉兵謀反,落下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

走獸死,良弓藏,打南明需要吳三桂衝鋒陷陣,南明已滅,吳三桂手握幾十萬重兵,那個皇帝也不會放心。吳三桂和另外的二藩要想保富貴,必須的舍兵權,和後來的曾國藩一樣,戰事結束,立刻解散湘軍,讓朝廷放心。

在整個中國歷史消藩平藩一直貫穿始終,各個朝代幾乎都發生過藩王之亂。無論是同姓的異性的只要手裡有兵都難避免。漢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以及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清朝的統治,滿人的天下,怎麼可能容漢人稱王稱霸。吳三桂作為投降的漢臣,還被封藩王割據一方,自然會惹八旗子弟的不滿。再者,二姓之臣,本身就很難獲得信任。

一怒衝冠為紅顏,吳三桂打開三海關投降清軍,軍人的榮譽已經掃地出門。滿清貴族不會容忍一個手握重兵,一呼百應的漢族人存在呢,李光地就是列子,何況吳三桂!

康熙容不下吳三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康熙容不下吳三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