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客家人的定义:持客家文化说客家方言的人群称为客家人,由于长期居住在丘陵地受环境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文化的形成

根据有关部门(2012年)调查全国使用“客家语”为母语的客家人保有量约在4000万以上,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区。

据相关历史文献调查,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百的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以闽粤赣(汀州、梅州、惠州、赣州、深圳、河源、韶关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在广东(2009年约2300万,约占广东总人口的27.5%)、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台湾(台胞约500万)等省区的18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5%;约1000万分布于海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的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名称由来:“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

客家文化的形成

最早研究记载客家问题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丰湖札记》撰于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实为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第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对客家的界定和论述。徐旭曾主张客家南迁自宋元时期一说;力陈客家与中原汉族的源流关系,对客家的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却极具纲领性。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族群”是从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已有两千多年居住历史的重要群体,是福建、广东和江西等省份本地主要族群。以广东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相对于广东其他汉族民系要晚(这里的晚说的是客家民系这一称谓形成的时间较晚),事实上客家民系是存在于广东有上千年历史的本地族群。同时客家人并不比其他汉族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当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岭南几大民系对岭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族各民系。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南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层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来自河洛;事实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体来源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