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英文:Hakka,客語白話字:Hak-kâ或Khak-kâ,客語拼音:Hag1-ga2或Kag1-ga2)。客家人的定義:持客家文化說客家方言的人群稱為客家人,由於長期居住在丘陵地受環境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文化的形成

根據有關部門(2012年)調查全國使用“客家語”為母語的客家人保有量約在4000萬以上,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江西、臺灣等地區。

據相關歷史文獻調查,古代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百的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以閩粵贛(汀州、梅州、惠州、贛州、深圳、河源、韶關等)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各地(含港澳臺)以及南洋(今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分佈在廣東(2009年約2300萬,約佔廣東總人口的27.5%)、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門、臺灣(臺胞約500萬)等省區的180多個縣(市/區),總人口達7000萬以上,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5%;約1000萬分佈於海外的80餘個國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客家語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的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圍龍屋制度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巔峰代表。客家學是當今世界的一門顯學。

“客家”既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更是文化層面的概念。至2017年,設有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3個。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名稱由來:“客家”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客家”一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

客家文化的形成

最早研究記載客家問題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豐湖札記》撰於清嘉慶乙亥二十年(1815),實為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第一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的界定和論述。徐旭曾主張客家南遷自宋元時期一說;力陳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源流關係,對客家的忠義勤儉、詩書傳家、耕讀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卻極具綱領性。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族群”是從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已有兩千多年居住歷史的重要群體,是福建、廣東和江西等省份本地主要族群。以廣東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時間相對於廣東其他漢族民系要晚(這裡的晚說的是客家民系這一稱謂形成的時間較晚),事實上客家民系是存在於廣東有上千年曆史的本地族群。同時客家人並不比其他漢族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當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嶺南幾大民系對嶺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徵嶺南,經過兩晉、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漢族各民系。

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南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