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对于宇宙,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有着这样浪漫的认知。从飞天的嫦娥到骑着火箭椅的万户,想象与探索从未停止。

而直到50年前,当一群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之时,一切才刚刚开始。

铺向太空的中国道路,来自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赓续奋斗,他们是真正的逐梦者与英雄。




1

1955年10月

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钱学森

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

他的导师冯·卡门感慨道:

“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

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

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钱学森一家

钱学森说:

在科学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股傻劲

不要怕做小的工作

需要付出大量的平凡劳动

取得一次成功,必须经过千百次的失败

跌倒了,爬起来,满怀信心,干劲充沛

任何困难也难不住

工作一定能做好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钱学森在授课

在钱学森的心里

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

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

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毛泽东与钱学森在宴会上


谢谢您,远隔重洋,不忘故土

历尽百般阻挠回国

侠之大者,国士无双!


2

1958 年 4 月

开国少将栗在山与10 万施工队伍

浩浩荡荡开进了戈壁滩

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

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栗在山将军

茫茫戈壁,千里荒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生存尚且不易

而栗在山要隐姓埋名待上13 年

1960 年 9 月10 日

在中国大地上成功发射第一枚

用中国生产的燃料

由中国人独立操作的对地导弹

人群沸腾了

栗在山却流泪了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型试射成功

1996年8月,栗在山再次来到酒泉基地

在掩埋着聂荣臻、孙继先等

500 多位国防科技事业奠基人

和航天先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

老将军挣扎着从轮椅上站起来

步履蹒跚地走到孙继先的墓前

用拐杖轻轻地敲了几下墓碑

深情地说道:

“老伙计,我来看你了

基地现在建设得很好

实现了你我当年的夙愿”

然后,他深深鞠了个躬:

“继先,安息吧!战友们,安息吧!”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1996年8月,栗在山重返基地


谢谢您,隐姓埋名13载

风沙改变了您的面容

却变不了您对共和国航天事业的

无限热忱!


3

1958年5月17日

毛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同年10月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

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

建设起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

当年使用过的仪表设备显得简陋陈旧

只有墙面的标语依然醒目:

“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东方红一号卫星

当时只有一台计算机

为了计算卫星轨道数据

研究人员大部分时候用手摇计算器

计算一个弹道耗时一个月

计算纸垒了一房间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全国人民欣喜万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

诞生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这一天,后来成了“中国航天日”

激励航天人不断向科学高地挺进


谢谢您

带着东方红的优美旋律

响彻祖国大地!


4

2017年2月16日

安静而肃穆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们赶来参加一位百岁老人的追悼会

礼堂前挂着黑白横幅——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逝者是中国最后一位“航天四老”——任新民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的时候

这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倾注了毕生心力的世纪老人

悄然离开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任新民

中国航天从一片空白到第一枚导弹

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

每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都离不开“任新民”这三个字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时候

任新民高兴地像个孩子

他被周总理亲切地称为“放卫星的人”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1988年,任新民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试现场指挥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的时候

已经88岁高龄的任新民目送着飞船

脸上满是喜悦

当记者再三要求采访他的时候

他只说了七个字

“好啊好啊非常好”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任新民在病床边为“长征五号”题写赠言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的时候

在病榻上给长五火箭写贺词

一笔一划,一天写两三张

一连写了四五天

这个“放卫星的人”走了

到天上与他的战友们相会去了


谢谢您,从未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您心心念念的航天事业

一直在茁壮成长


5

七十多年前

有两位一同留学美国的中国小伙儿

异乡的生活很快让他们成为朋友

然而志向和命运

又让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东风-41核导弹方队

几十年后

他们一个成为波音公司首席科学家

一个成为中国航天部总工程师

一个为美国设计了“民兵Ⅲ”导弹

一个为中国造出了东风洲际导弹

后者说:

“他搞‘民兵’是要瞄准中国的,

而我搞‘东风’是要保护中国的!”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1988年,重回普渡大学的梁思礼找到自己当年的毕业照

他的父亲是梁启超

他的哥哥是梁思成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新中国“驯火者”——梁思礼

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

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英雄合影


谢谢您,作为第一代航天人

打造最坚实的铠甲

为祖国的强大奉献了一生!


6

2003年10月15日9时

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

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中华民族的“问天之路”由此开启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

回想起飞天一刻

杨利伟仍然记忆犹新:

“当我进入太空,火箭和飞船分离

体会失重的那一刻

确实是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杨利伟在返回舱

百炼成钢,终担大任

“中国太空第一人”的盛赞背后

是严酷的训练——

离心机像巨大的铁钳夹着他飞速旋转

低压缺氧训练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高空跳伞时他极其惊险地避开了险些缠在一起的降落伞绳子

……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然而杨利伟从不曾被这些困难打倒

面对这风险莫测的征天之旅

一个微笑,一个军礼

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展现中国宇航员的坚毅风姿


谢谢您,踏出中国人的第一步

让我们看到

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7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从落后于人到一马当先

“中国天眼”成了南仁东人生道路上

坚定无悔的选择

凝结了他一生的心血与汗水

他直言:“我们的国家没有退路

必须从高科技冲出一条自己的路。”

南仁东在2016科技创新人物颁奖盛典上讲话

十多年间

他常常像农民那样

穿一条短裤,屁股上挂一把柴刀

在丛林中披荆斩棘向前开路

十多年间

他寻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踏遍了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星空下的“中国天眼”

多少个灯火通明的深夜

多少次仔细核审、反复计算

埋头钻研、耐心沟通

“天眼”成了南仁东的孩子

他亲眼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

一个起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

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

2017年9月15日

距“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只差10天

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南仁东在办公室内


谢谢您,燃尽一生

打开“中国天眼”

用不朽的功绩在天文学领域

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8

2018年12月18日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当旁白念到

“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时

镜头对准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他就是孙家栋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为我国空间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

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

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

孙家栋都亲自参与

他的人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相连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当时有人问邓稼先

研制“两弹”成功后有多少奖金?

他说:“奖金20元

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也没有奖金

“当时我们的思想是,工作不讲代价

就是一心一意搞航天”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护送“嫦娥”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所有人欢呼起来

当时的电视画面捕捉到了

孙家栋背过身子走到角落悄悄抹眼泪

“作为一个航天人

我当时心情比较激动

确实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孙家栋擦泪


谢谢您,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凝聚心血

数十年如一日,守住了寂寞

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逐梦征程任重道远

中国航天人正牢记使命

向着实现中国梦、强国梦、航天梦

的宏伟目标

阔步前进

力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END

来源 | 新华网、央视网、光明日报、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普网等

航天功臣,祖国不会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