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古語說,“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大意是說,古代那些進讒言的人舌頭上長著利劍,殺了人還看不見血跡。古代尚有“舌劍”殺人於無形,而當下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則更加致命。匿名的網絡空間,言論自由的環境,躲在匿名溫床背後的“兇手”們,安然地在另一端瘋狂敲擊鍵盤,毀掉別人的生活。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你的家鄉有沒有被人噴過?是否一有什麼事情,你就會面臨“地域黑”?你在朋友圈分享快樂,是否會被人當做矯情、炫耀?你的穿著打扮,是否有過被人惡意揣測過?你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看法,是否被不明事理的人攻擊過。可以說,“鍵盤俠”和“槓精”無處不在,對於施暴者來說,不過就是過過嘴癮,而對於受害者來說,則是看不見的刀劍,一下下啃噬著心靈。

網絡暴力的背後,也許隱藏著“自我互動”的扭曲

傳播學家布魯默曾在《象徵互動論》中提出了一個觀點: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也可以稱為自我互動。在他看來,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知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

簡單來說,每個人在自我互動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的做法進行理解、解釋、選擇、並二次加工的過程。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有個模擬網絡暴力的節目,節目請來了三位嘉賓,打扮個性十分鮮明,一個渾身紋身且不愛說話,一個因為工作原因只上晚班,穿著卻十分性感,還有一個則是喜歡動漫,經常cos動漫角色。在不瞭解其他更細節的信息時,大部分人對這三位的評價都是初始信息的加工。他們對第一個嘉賓的印象是黑社會,古惑仔;第二個嘉賓則是心機女,交際花,對第三個的評價則是裝可愛的心機女。事實上,在這三個嘉賓揭曉真實身份之後,他們分別是紋身師、夜班護士還有音樂老師,他們無一例外都受到了他人的誤解和錯誤的評判,網絡暴力也是如此,在不瞭解他人的前提下,卻僅僅憑一丁點了解,對事件和當事人進行重組和編造,進而形成聲勢浩大的討伐隊伍。這也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是希望告訴我們人不但可以通過與他人進行人際傳播,還可以通過自己本身進行自我傳播。通過自我傳播,每個人都能夠在於社會、他人的聯繫上認識自己、改造自己。而不是將信息二次重組後的生編亂造,搬弄是非。

槓精、鍵盤俠對他人的網絡暴力源於他們的想象

1902年庫利出版了一本書,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鏡中我”理論。

他指出,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我們常用到的一個詞是“想象”。我們想象我們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的想象;我們對自我行為的想象。這個“鏡中我”理論可以有效的指導我們處理人際關係。我們中國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不僅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也能夠更好地瞭解他人。但是這個“想象”卻是完全主觀化的。一旦用不好,就會片面且偏激。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的“鍵盤俠”大多是偏激、片面的代表。他們在沒有完全瞭解當事人的基礎上,開始用所謂的“鏡中”理論開始賦予對他人的理解,並將這種錯誤的理解進行負面的擴大化,並不斷證明自己的結論,最終形成網絡暴力的“燎原之勢。”

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來到了個陌生的地方,他做了很多壞事,背後批判了很多人,但很多人都在讚揚他,認為他的做法是對的,慢慢的久而久之,他就開始用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他會更加變本加厲的評判他人,並不斷的從他人的所謂“讚揚”中認可自己。

“鏡中我”理論的本意是通過在與別人的不斷接觸中,逐漸認識和把握自己,並不斷修正自己,而網絡鍵盤俠們則是運用“鏡中我”所謂的想象力,不斷賦予自身正義的身份,並不斷的將網絡暴力範圍擴大。

“鍵盤俠”和“槓精”們是如何不斷完善自己,並持續捍衛所謂的“正義”呢?

我們在第一個要點中提到了“鍵盤俠”們的背後也許存在著“自我互動”式的扭曲,通過自我互動的過程中,那些打著道德和正義大旗的鍵盤俠們,會進行自我解釋、選擇、加工、修改甚至是彎曲事實。而加工後的扭曲事實在不明真相的群眾傳播下,逐漸形成擴大之勢,這種變相的“支持”和“鼓勵”也在某種程度上推波助瀾了網暴者。在這裡,我們要引入傳播學中另一個有趣的理論,

“主客我”理論。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主客我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提出來的。米德認為“自我”可以分解成兩個方面,一方是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代表的“客我”。可以說,一個完整的自我,是在“主客我”不斷對話和互動中形成的。

拿“鍵盤俠”來說,一方面,他們自身有著他們自認為的“正義感”和道德評判標準,而他們所謂的“正義之言”又得到了一群擁泵之後,他們會認為他們的理解和想法得到了社會的某種認可,這種認可會變相加劇他們對當事人的批判程度。並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

匿名溫床背後的“殺手們”--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網絡暴力”


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這個理論可以說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斷之下的。人們渴望認識客我,渴望的得到他人的肯定。這也側面說明了網暴者背後的施暴心理。

簡單來說,我們用傳播學的“自我互動”理論來說明,鍵盤俠背後可能存在一定的自我認知扭曲,每個人在自我互動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的做法進行理解、解釋、選擇、並二次加工的過程。而在這種二次加工的過程中,他們沉迷在“鏡中我”中,認為外界是支持他們的所謂正義的一面,並不斷的在“主客我”的對話中堅信自己是正義的化身,他們所講的話,也許是千千萬萬網民的心聲。通過這種自我互動,並不斷地對他人期待的印象進行重組,然後與自我溝通形成符合他人的期待。這個期待已非原意義上的期待,慢慢構建了網絡暴力的溫床。

你曾經有過自認為正義的時刻嗎,當你在面臨事件漩渦時,你的做法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