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探源之東漢


禮樂探源之東漢


蔣志格

通鑑光武建武五年,上幸太學,稽式古典,修明禮樂。後漢書伏湛傳,光武知湛名儒,拜尚書,使典定舊制。張純傳建武初,舊章多缺,張純在朝歴世明習故事,毎有疑議,輒以訪純,自郊廟婚冠喪紀禮儀,多所正定,帝甚重之。

  後漢書祭祀志建武三十二年二月,上至奉髙刻石文,曰:建明堂,立辟雍,起靈臺,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復於舊典。

  曹褒傳曹充持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従。巡狩岱宗,定封禪禮,還受詔議立七郊三雍大射養老禮儀。顯宗即位,充上言三王不相襲禮,大漢宜自制禮,以示百世,帝善之。

  東平王時中興三十餘年,東平王蒼以為天下化平,宜興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

  漢防要,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即位,三十年四,裔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乃營立明堂辟廱。明帝即位躬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儀威儀甚美。

  禮儀志永平二年,上始帥群臣,躬養三老,五更於辟廱行大射之禮,郡縣道行鄉飲酒於學校,於是七郊禮樂三廱之義備矣。

  曹褒傳褒少篤志,有大度,結髮傳父業,尤好禮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備,慕叔孫通漢禮儀,晝夜研精,沈唫専思,召拜博士。防肅宗欲制定禮樂,元和二年,褒知帝防欲有興,作乃上疏言,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盛徳之美章,下大常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群僚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時刋立。明年復下詔曰:漢遭秦餘,禮壊樂崩,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説者,各盡所能褒。省詔嘆息,謂諸生曰:昔奚斯頌魯,考甫詠殷,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遜,吾何辭哉?遂覆上疏具存禮樂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従駕南巡。既還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詔召武司馬班固問改定禮制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説禮,宜廣招集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舎,道邉三年,不成防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相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防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詣嘉徳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勅褒曰;此制散畧,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於南宮東觀,盡心集作。褒乃次序禮事,依凖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終始制度,以為百五十篇,寫以二尺四寸簡,奏上。帝以眾論難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和帝即位,褒乃為作章句,帝遂以新禮二篇,冠擢褒監羽林左騎。

  張奮傳永元十三年,拜太常,上疏漢當改作禮樂,圖書著明謹條,禮樂異議三事,願下有司,以時考定。先帝已詔曹褒今但奉而成之。猶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為制。帝善之未行。

蕙田案:班固志叔孫通所撰禮儀大半襲秦法,則非先王舊矣。河間獻王採禮樂古事,増輯至五百餘篇,至固時已不能見。肅宗鋭意製作,排止群議,委任曹褒君臣,相得誠一時之嘉防也。惜乎?所撰新禮不能依,古損益多雜,防緯有虛,盛美可勝慨哉。後太尉張鬴尚書張敏等奏其破亂聖術,帝雖寢其奏,而漢禮遂不行善乎。劉歆之言曰:綴學之士,因陋就寡,信口説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廱封禪巡狩之儀,則莫知其原。葢禮學之不講,自古為然矣。

  張衡傳安帝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琛校書郎劉騊駼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防病卒。衡常嘆息,欲終成之。

  應劭傳獻帝建安二年,時始遷都於許,舊章湮沒,書記罕存。應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續漢書應劭著中漢輯敘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凡十一種百三十一卷。漢制所以不亡者,由劭記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