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馮道,效力過12任君主,擔任過五朝“宰相”,屹立官場52年不倒。有人說:馮道能成為官場裡的不倒翁,靠得就是那句“多磕頭,少說話”的真經。其實不全然,馮道的傳奇還得有真才實學作為支撐,以及得有著那份“敢於直諫,敢於撕破臉皮”的精神。

不爭不搶,當個“老油條”;敢說真話,不做沉默的大多數,這就是馮道的兩張臉譜。幾十年來,馮道一直在這兩張臉譜間切換自如,由此有了一段輝煌的人生。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01

無奈的選擇——馮道與劉守光

馮道出身於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不過還好,祖宗雖然沒給他留下大量的金銀財寶,卻傳給了他大量精神食糧——書。

沒錯,馮道出身於儒學世家。而且,在父親的影響,以及自己的堅持下,馮道從小讀了大量的書,這也為他後期的入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當馮道興致勃勃準備考取功名時,天下已然大亂,科舉考試也早已名不副實。況且馮道家庭條件也不好,根本無力承擔進京趕考的費用。於是乎,他選擇進入當地的幕府,也就是劉守光門下。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 勸諫者,死

劉守光是燕地的軍閥,可他不是打江山的人,純粹就是個二世祖。而且,劉守光不是乖乖等著子承父業,而是發動政變軟禁其父,這才成了軍閥。

在馮道這個傳統的讀書人眼中,劉守光自然不是個什麼好東西。再加之,劉守光為人粗鄙,尤其討厭讀書人。史書載:

劉守光為燕帥,性殘酷,不喜儒士。

在得勢以後,他又曾清洗大批“不順眼”的知識分子。

名儒宿將,多無辜被戮。

馮道此時還是個小嘍囉,只是一個參軍,他不可能不知道劉守光的秉性。不過,他並不灰心,劉守光年紀還小。他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變劉守光的。然而,他錯了。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孫鶴是當時燕地的第一謀士,為人忠直,敢於勸諫。這對於一個明君來說,是件好事,不過在劉守光那可就不好使了。

劉守光一直很狂妄,以為自己佔據河北重鎮,就是天下無敵了,所以總是想稱帝。而孫鶴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此時劉若稱帝,必然樹大招風,不為上策。於是,他就跑去勸劉守光來日方長。

可誰知,就是孫鶴的幾句諍言惹怒了正在興頭上的劉守光。沒多久,孫鶴就被其凌遲處死。

  • 馮道的熱血——敢於直諫

遺憾的是,由於史料記載不全,我們無法斷定馮道是否親眼目睹了孫鶴之死。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孫鶴之死給馮道提供了一個前車之鑑——劉守光聽不得直諫。

馮道是個聰明人,畢竟他現在位卑言輕,對於孫鶴這件事,一直緘口不言。不過,馮道可不是劉守光,他明白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

所以,當劉守光又是一番狂妄,想要吞掉義武軍之時,馮道不再沉默,選擇站出來進獻諍言。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沒錯,當時劉守光的實力是比義武軍要強,然而馮道認為此舉不妥,吞掉義武軍必然會傷筋動骨,這是劉守光承受不起的。而且,劉守光吞掉義武軍,旁邊的趙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到時候各方圍攻,劉守光定是插翅難逃。可劉守光哪管得了這麼多,一股腦地想要打。

劉守光的幕僚們也不都是吃軟飯的,自然知道此戰不可開。可是之前孫鶴慘死,已經讓這些幕僚們清楚直言的下場。亂世之中,保命要緊啊!於是,這些個“參謀”一個個都選擇了沉默,劉守光說要打,那就打唄。

馮道時年二十九歲,自然有著年輕人的熱血。縱使君是昏君,畢竟“食君之祿”,馮道無論出於本心,還是責任,都認為必須得勸諫。

我們不難想象,劉守光聽到這麼一個膽肥的參謀,臉上該是什麼表情。高興?自然不是,他的臉應該是抽搐著的,繼而肯定是一頓劈頭蓋臉的亂罵。

  • 馮道的智慧——入獄即出獄

按照劉守光的個性,馮道接下來就該被處死了,可是並沒有,為什麼?因為馮道還有著一張臉——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

馮道沒白讀書,歷史上的教訓他可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做人太直,那官場一定會不順。所以,處事圓滑就成了他的一大原則。

孫鶴為何一出諍言,劉守光就判他死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為人太過耿直,劉守光本來就不喜歡他,孫鶴犯顏被殺,也就不足為奇。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馮道“只是”下獄,就是因為平日裡會說話,會做事。有沒有得到劉守光賞識不知道,至少沒被他討厭。

言歸正傳,話說當時馮道已經被抓,在此之前,他就應該做好了以死諫主的準備。但是,馮道的另一面又再次拯救了他。

馮道這人人緣好,平日裡和那些同僚也走得勤,由此和那些士大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馮道此番入獄,士大夫們一個二個都跟打了雞血似的營救馮道。

其實,同僚營救馮道,不光光是因為他人緣好,還因為前有孫鶴後若再有馮道,那下一個不就是自己了。救馮道就等於救自己,只有馮道順利活著,自己才能活!

歷史沒選擇讓馮道就此以“忠臣死諫”的形式流芳百世——劉守光給足了士人面子——放馮道出獄。

  • 馮道性格分析

可以看到,年輕時候的馮道,是熱血沸騰。真應了那句話——“仁義為己任”,寧死也要維護“仁”。

可有人就說了,馮道這是前倨後恭。在劉守光這,他確實是“寧死不屈”,後來呢?馮道變了嗎?可以說變了,也可以說一點也沒變,他依舊有著兩幅面孔,一幅是為人圓滑,一幅是敢於說真話。

胡三省說劉守光以後,馮道再無諫諍。這句話實際上是針對形式而言的,年輕時候自當熱血澎湃,老年自是沒了當年銳氣。可有一點沒變,馮道敢說話,只是形式變了,少了些針鋒相對,多了些“好言好語”。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從這一點來說,馮道是不一樣了,圓滑的面孔也滲透到直諫裡去了。這不,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就是最好的例子。

02

掌書記生涯——馮道與李存勖

公元913年,劉守光終究為他的衝動付出了代價。寒冬裡,隨著大刀一揮而下,劉守光被當眾斬首。

馮道不是個傻子,他讀了那麼多聖賢書,曉得忠君愛國,自然也知道什麼是愚忠。像是劉守光這樣的昏君,馮道自然是不能隨他一同赴死。

馮道去了哪裡?晉陽(今太原)。晉陽是當時晉王李存勖的地盤,馮道做出這個選擇其實並不意外。他既不可能去投靠耶律阿保機,也不可能跑去千里之外的梁國。晉陽離他近,況且李存勖是當時公認的“天才”,馮道去投靠李存勖顯然是最合理的決定。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話又說回來,馮道雖然選擇了李存勖,可是他在河東那邊毫無根基,見李存勖也是無從談起,怎麼辦呢?馮道去找了當時的河東的三號人物——監軍張承業。

張承業自幼愛好讀書,奈何因家境貧寒,不得已入宮做了太監。在唐昭宗時期,他被任命去太原當時任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親)的監軍。由此,二人關係匪淺。李克用傳位給李存勖時,也有託孤於張承業的意思。

這樣的人,自然得攀上關係!馮道找張承業算是找對了人,張承業骨子裡尊敬讀書人,尤其是馮道這樣頗有才華的士人。張承業“重其文章履行”,又聽說他在幽州死諫劉守光的事蹟,更是覺得他前途無量,決定捧馮道這個政治新星。

  • 張承業(李存勖)的安排,先從小官做起

有了張承業的引薦,馮道順利來到晉王府。

按照張承業對馮道的欣賞程度,馮道應該被封個大官才對,確切點說就是掌書記。從能力上來看,馮道也確實符合掌書記的要求。可是,張承業並沒有動這個嘴皮,直接讓李存勖封馮道為掌書記,而是讓他從霸府從事做起。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霸府從事,對應起來就相當於在劉守光那的參軍。這麼一看,有些屈才,卻也恰到好處。

一方面,馮道說到底還是敵國的舊臣,讓馮道直接做到掌書記的高位,當領導的貼身秘書,這對那些河東高官來說著實不公平。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領導都得避免一個詞——眾怒。

另一方面,李存勖先讓馮道從小官做起,之後再提拔,馮道也會對其有感恩之心。

《舊五代史》裡這麼說:

承業尋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

看起來,李存勖還是很快安排馮道晉升。不過在這晉升的路上,馮道可是把他的第一張臉展現的淋漓盡致。

  • 馮道的情商——誰也不得罪

沒錯,李存勖已經內定馮道為掌書記了。再加上此時他急需用人,馮道必須儘快頂上這個位子。

所以,他也顧不得那些文臣的心理了,打算在一次宴會上宣佈這個決定。而且,馮道在此之前應該也得到了風聲——晉王要立你為掌書記。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在馮道的意料之中。戰局瞬息萬變,前任掌書記隨軍戰死,必須得有人上位。可為什麼又非得是自己呢?馮道仔細琢磨著利弊,到底是應還是不應?

不應?那可就是違抗君命,自己之後該怎麼混?難不成自己這輩子就要和“名相”無緣,一輩子只做個小嘍囉?

應?自己只不過是敵國“叛臣”,既然是寄人籬下,又怎可吃人嘴短?自己初出茅廬,就得如此重任,以後那些同僚豈不是一直瞧不起自己?搞不好還會對自己下手!

馮道的內心還在掙扎著,李存勖就已經走到了他身邊。

此樽酒,賞卿!自今以後,卿便為吾書記。一應俱文翰詞章事宜,奚付卿處置。

馮道慌了,怎麼這麼快!其實自己並不是唯一的人選,可以競爭掌書記這個崗位的還有盧汝弼、盧程等人。只是盧汝弼太貪婪,盧程又是個草包,馮道才能被重用。

馮道也清楚這一點,但一碼歸一碼,如果自己應了,那豈不是打了盧程等人的臉?後面少不了報復!於是,馮道出了張不合常理的牌——“……臣未立寸功……恐冷功臣之心,不敢受。”

此話一出,全場的氣氛立馬低到了極點,大家一個個大眼瞪小眼——什麼?馮道竟然……

馮道知道,自己的這句話雖然給自己塑造了一個不貪位、不貪利的形象,但是也是承擔了極大的風險。最大的不確定性就在於李存勖的態度,都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可馮道今天就這麼做了。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李存勖到底是兇猛的惡虎,還是溫順的領導呢?馮道不清楚,沒錯,他在進行一場豪賭。那幫河東文臣,他著實得罪不起!可馮道得罪李存勖了?得罪了,也沒得罪。

沒錯,馮道是拒絕了李存勖,但他也講明瞭原因。一來自己初來乍到,沒立什麼功;二來如果立自己,恐怕就會傷了那群老臣的心,這是划不來的。

李存勖到底不是劉守光,他是個胸懷大志的開國之君。聽到馮道的這句話,他並沒有嘴角抽搐,只是略顯詫異,隨後就說,“……書記一職,舍卿其誰……”

好了這下李存勖說的已經很明白了,我就是要讓你當掌書記——命令。馮道不是個傻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之前已經給足了老臣面子,現在是老大“逼”我當,我不當還真不太好。

不過,說到底,馮道也只是個新人。俗話說得好,無功不受祿,馮道要想讓別人服氣,就必須拿出點成績來。這不,他又換上了第二張臉——直諫。

  • 拯救郭崇韜——第一張臉的猶豫

郭崇韜的身份不簡單,還沒等馮道出任掌書記一職,郭崇韜就已是中門使了,主管軍政要事。

然而,這個職位似乎帶著魔咒,前幾任中門使不是獲罪就是擔驚受怕因而辭職,郭崇韜也不例外。郭崇韜是個標準的儒士,他看不慣君王一點不好。

而恰恰李存勖就是個不完美的“明君”,由於是行伍出身,每次吃飯總是要召集那些鐵哥們一起吃飯。而這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支,再加上郭崇韜本來就有點瞧不起粗人,因此再一次宴會上,他崩不住了。

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

郭崇韜這次算是撞到槍桿子了。若是李存勖在宴會上當眾同意了他的建議,這就等於寒了那些武將的心。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疏遠武將的後果可想而知。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不出意外,李存勖當眾批評了郭崇韜一通。可李存勖到底不是劉守光,不會輕易殺一個人,但是這樑子算是結下了。

回到辦公室以後,李存勖就把馮道叫來,讓他寫一道通告:寡人要回太原養老,這天下就交給郭公吧。

明眼人都清楚,李存勖不是真要退休,而是真的生氣了。而他這道通告,就是要把河東高層集團的矛盾公之於眾。而本國內亂,高興的又是那些虎視眈眈的鄰國。這些道理,馮道怎能不知?

李存勖給他拋出了一個選擇題:寫還是不寫?馮道不清楚,這件事實在是太突然了。短時間內,馮道還想不出好計策。

按理說,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間的矛盾,他這個“新人”實在是沒必要趟渾水。馮道猶豫了,他擺出了第一張臉,何不隨遇而安?不出風頭,就聽老大的?不過……馮道又陷入了沉思。

  • 拯救郭崇韜——直諫,撕破臉皮?

短短几秒,馮道已經想到了救郭崇韜的好處,以及不救郭崇韜的危害——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1.郭崇韜實在是個不可多得的良臣,《冊府元龜》中這樣評價他:

軍籌計劃,多所參決,艱難戰伐,靡所不從。

郭崇韜在後唐吞併鄰國,擴大實力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能力著實很強。再加上,郭崇韜本人是個極其忠直傳統的士大夫。面對金銀財寶,他不屑一顧,反而對那些古籍兩眼放光。對於這樣的文人,馮道是極其欣賞的。

2.李存勖處置郭崇韜,難免會引起河東高層震動,動亂的後果就意味著自己要走劉守光時期的老路。馮道還沒有成為一代“名相”,他可不想由此間接斷了前程。

3.李存勖給他拋來的選擇題,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橄欖枝。馮道自擔任掌書記以來,一直沒能幹出點什麼大事,那些個同僚還不知道背後這麼議論自己。如果自己現在不把握機會,難免會被人詬病,以後還怎麼成大事?再加上,李存勖的個性他是瞭解的,他是能幹大事的人,聽的進勸諫,只是脾氣沒那麼好。

馮道此時已經決定要幫郭崇韜了,只是措辭還沒想好。為了掩飾自己的心理,馮道乾脆拿起筆,蘸墨準備寫通告。可是,半天不落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馮道的臉上已經有了豆大的汗珠。旁邊的李存勖還在氣頭上,馮道現在又跟木頭人一樣,這不火上澆油嗎?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馮道開口了:

……輕逐大將,此非友貞(梁國領導)之福,此非我國家之禍?崇韜為人忠讜無二……若敵國聞吾君臣失和,必喜而攻之,又豈是社稷之福祉……

馮道這番話,言之鑿鑿,句句在理,而且還給足了李存勖面子。馮道看著李存勖思索的表情,已經放下心來。果不其然,李存勖是聽進去了。總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好便宜別人吧?


馮道的雙面人生:不爭不搶誰也不得罪,敢於直諫撕破臉也無所謂


郭崇韜此時也意識到自己說話是有點過了,當即來到李存勖面前道歉。於是,這出君臣失和的戲,就被馮道這麼一句兩句給殺青了。

自此以後,馮道算是在河東集團裡紮下了根,人人都知道他能從“老虎嘴裡拔牙”。而在這背後,馮道的兩張臉功不可沒——圓滑且又能直諫。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五朝宰相》、《馮道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