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為什麼那麼受推崇?“不相信人!”

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他們為什麼好,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範圍內, 就堅決不讓人做。

流程化

德國製造為什麼那麼受推崇?“不相信人!”


上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

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件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件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件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件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採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

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

德國製造為什麼那麼受推崇?“不相信人!”


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西方人喜歡具體和量化,德國主婦在廚房裡不是做飯,簡直就是做化學實驗:溫度計、量杯、計時器一應俱全。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測量的。

自動化

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複易錯的交給機器人。在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設想中。未來工廠的特點是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

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

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

德國製造為什麼那麼受推崇?“不相信人!”


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要。

工具化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說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製造為什麼那麼受推崇?“不相信人!”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

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打印出來。

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打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籤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對品質的潔癖

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臺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有位工程師曾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臺。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曆史的小公司很多。

德國370萬家企業中,隱藏著一批極具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型企業。它們的產品質量精良,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在全球某一領域佔有最高的市場佔有率,是某個細分領域的王者。對這樣的企業,赫爾曼·西蒙在1986年第一次用“隱形冠軍”的概念來描述,如今德國約有1400多家這樣的企業,是世界“隱形冠軍”數量最多的國家。

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這就是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