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氏傳奇之二:項梁為何立熊心為王?原來有一個大好處

觀瀾說史在之前的文章《項氏傳奇之一》中講到,項梁和侄子項羽將計就計,在斬殺會稽太守,掌握了8000精兵後,正式開始了起兵反秦的征途。雖然起兵了,但項家軍起初是沒有名號的。此時的項梁自稱會稽太守,而項羽則是他手下的一員將軍。

項氏傳奇之二:項梁為何立熊心為王?原來有一個大好處

雖然沒啥名號,但靠著項家世代都是楚國將軍的名氣,以及向西進兵過程中不錯的戰績,陸續吸引了召平、陳嬰、蒲將軍、黥布、劉邦等人統率的零零散散的起義軍隊伍加入,當隊伍到達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已經有六、七萬人馬。這就是所謂名人效應吧。

起義後的項家軍面臨著一個十分複雜的形勢:陳涉已經兵敗被殺,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分散在各處,各自擁兵為王。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行動,隊伍該打出怎樣的名號,該立誰為王……這一系列問題考驗著項家軍的決策者們。正當此時,一個解決問題的人出現了,他就是范增,那個後來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老人。

項氏傳奇之二:項梁為何立熊心為王?原來有一個大好處

關於范增的身世,《史記》未多做介紹,只提到他是居巢(地名)人,平日喜歡研究奇謀巧計,投奔項家軍時已經七十歲高齡了。(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范增見到項梁後說:“楚懷王當年並無施行暴政等罪過,卻在被迫入秦後一去不返,所以楚地的百姓一直覺得楚國滅亡得很可惜,對曾經的楚國有思念之情。陳涉起義時不立楚王的後代為君是大大的失誤,註定長不了。現在您率兵在楚地起事,眾多楚地的起義軍首領正是看中了您是楚國將領的後代,認為您會再立楚王后代為君,才紛紛前來歸附的啊。”聽了范增的建議後,項梁立刻派人尋訪到了已淪為放羊娃的楚王后代——熊心,並將其立為君主。為起到號召百姓的作用,他們也稱熊心為楚懷王。項梁手下的所有部隊,自此也改稱楚軍。

項氏傳奇之二:項梁為何立熊心為王?原來有一個大好處

立熊心為王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像一面旗幟,不僅使楚地原本零零散散的隊伍統一到了一起,也確立了項梁在軍中的領導地位,為後來楚地起義軍連敗秦軍奠定了基礎。本來,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項梁是完全有可能先稱霸諸侯,再當上皇帝的。然而,項梁不久便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定陶因輕敵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他的死去,引發了楚地起義軍內部的權力之爭。關於項羽是如何在這場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併成為楚軍新統帥的,觀瀾說史將在《項氏傳奇之三》中繼續為大家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