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如何一步步的讓明朝走向滅亡

公元1627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登基,此時的明王朝已經大廈將傾。對外,關外的滿清日益壯大。對內,閹黨、東林黨勢同水火。剛即位的崇禎迅速剷除魏忠賢,恢復每日的朝會,一切看起來都在向“中興”的方向發展。但僅僅17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可以說,崇禎接手的是一個”危局”但不是“死局”。後來滿清滅亡南明的主力也都是明朝的將領。可以說,明非亡於外敵,而亡於自身。下面,小編就來分析崇禎是如何讓明朝走向滅亡的。

崇禎是如何一步步的讓明朝走向滅亡

1、崇禎疑人也用,用人也疑。

如果是哪個時代是最有機會成為“宰相”的,非崇禎朝莫屬了,在執政的十七年裡,共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平均一年換3人,而其他朝都是幾年換一人。同時,崇禎朝也不乏名將,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都是大明良將,但是盧象升和孫傳庭都是被崇禎拿去送死(給幾千人命令去攻擊幾萬虎狼之師),袁崇煥則是被滿人使用“離間計”害死。自此以後,明王朝的軍事每況愈下。

2、崇禎與朝臣勢同水火。

崇禎帝節儉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對功臣也“節儉”就不好了。對有功之臣崇禎很少獎賞,但是對有錯之臣處罰卻是十分嚴厲(崇禎朝殺了11個巡撫,3個總督),可以說是獎薄罰重。所以,到了崇禎朝後期,朝臣都是不作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同時,崇禎帝喜歡有錯讓大臣背鍋。就當時形勢,如果明朝與滿人媾和,就可以得到修養生息的機會。當大臣陳新甲提出這個建議時,崇禎也同意了,但是,事情洩露後,崇禎殺掉陳新甲,不想被人說是割地求和。此種事情還要很多,到了最後當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時,提出封他為西北王並且給他軍餉,他就為明朝效力。如果合約談成,未嘗不能使明朝起死回生。但是,這時竟然沒有大臣願意去代表朝廷籤和約,以至於崇禎幾乎用求的語氣去讓當時的內閣大臣去,大臣都不去,因為他們知道崇禎事後一定會把這割地賣國的責任推到他們身上。

崇禎是如何一步步的讓明朝走向滅亡

3、一刀剷除閹黨,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

閹黨和東林黨在明朝中後期的朝廷中都是他們的身影。閹黨固然可惡,但是東林黨也不是好人。如果兩黨相互牽制,則朝政太平。但是,隨著崇禎拿下魏忠賢,並且一舉淨除閹黨,朝廷可就無法限制東林黨了。

魏忠賢執政期間,做過很多壞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剝削百姓等等,這點我們都知道,但是魏忠賢也不是草包,也做了一些重要的實事。

A.收繳工商稅收,儘管有些落入閹黨口袋,但是國庫在慢慢充實,邊關將士的糧餉和裝備從未拖延。B.選用有能之將赴守邊關。(如啟用孫傳庭等人,雖然他與魏不和)C.強力鎮壓農民起義,妥善處理救災工作。

但是東林黨執政後,為了自身利益,取消了工商稅收(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大地主,專門囤貨居奇)。那麼明朝的賦稅只能都加在農民身上,而當時天災嚴重,這樣逼迫更多的農民起義。而且面對農民起義,東林黨猶豫不決,一會鎮壓,一會詔安,這樣錯失了良機,導致農民起義勢力越來越大,尾大不調,成為真正威脅。

崇禎是如何一步步的讓明朝走向滅亡

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而是先剪出他的羽翼,去平衡閹黨和東林黨的勢力,崇禎來做裁判,或許這樣崇禎到後面就不會無人可用了。大明王朝或許能再延長壽命也不一定。

新人小編不易,希望大家點波關注支持小編。小編會每天與大家討論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