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完敗,這三個步驟可以破解讀書效率低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上學的時候一定要跟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搞好關係,以後等你大學畢業以後,很可能會給他打工。”由此引發了“讀書無用論”和“讀書有用論”的爭吵。

“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是:讀書人的能力只停留在書本上,毫無實際用處。而“讀書有用論”則認為: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就能改變命運。你支持哪一方呢?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又都不對。如果讀書僅停留在書本上的內容,沒有實現內化,不能很好的指導實踐,那讀書就是無用的。

讀書通常有三種目的,獲得消遣、獲取信息和獲得知識。成年以後,大多數時候的閱讀都多少會帶點功利心。渴望提高能力,改善生活,就需要帶著“功利心”去閱讀。那麼怎麼才能真正將知識轉換成能力,讓讀書真正有用呢?《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告訴我們答案。

作者大巖俊之是日本著名的講師。他在學生時期是一個不讀書的人,直到在創業時發現,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是善於閱讀的人,才開始嘗試一年內閱讀300本以上書籍。為了解決讀過就忘的問題,研究總結閱讀技巧,逐漸創造出誰都能掌握的“緩速讀書法”。舉辦了多場讀書、講座活動,成為了日本極具影響力的教學講師。

“讀書無用論”完敗,這三個步驟可以破解讀書效率低

讀書速度慢,效率低,怎麼辦?

如果我問你,平時是怎麼讀書的?相信很多人會說,“當然是從頭開始讀啊!”這種方法是我們最熟悉的,也是從學生階段沿襲至今的方法。很多人拿到一本書,不管書的質量如何,就開始從頭逐字閱讀。結果往往是讀了後面忘了前面,不僅速度慢,而且效率低。

怎麼才能有效率的讀書呢?

首先,讀書要要有目的性。我們讀書通常又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信息和獲得知識。娛樂消遣的閱讀,通常發生在閱讀小說等虛構文學的時候。這樣的閱讀可以不講究速度,只要愉悅身心就是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其它的兩種閱讀,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閱讀,就不得不帶有“功利色彩”。我們希望讀書之後,能夠有所收穫。在讀書之前明確目的,確定本次閱讀能夠幫你解決哪些問題。在閱讀中帶著功利心篩選,把注意力放在“目的”和“問題”上。重點解決你關心的問題,對於其它細節等其它時間再去閱讀了解。

其次,讀書要重視輸出。我們遇到的知識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取決於你有沒有實現知識的內化。實現理解內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講給別人聽。可別小看了這個講的過程。這不單單是表達,更是對內容的梳理。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記住了懂得了,但是在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卻發現怎麼都講不明白。這就是沒有完全理解的典型狀態。

在讀書的時候,就抱著輸出的目的,想著這部分太精彩了,一定要記下來講給某人聽。就會有側重的進行理解,再經過在頭腦中的加工、覆盤,最終用自己的話講述給別人,這就是最好的知識內化過程。

最後,讀書要有時間意識。

讀書之前瀏覽目錄、序言,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掌握書的大概內容。確定這本書是不是你想要的,值得你花費多少時間去讀。根據不同難易程度,設計大概的時長去完成一本書。帶著時間意識去讀,慢慢就會提高閱讀的速度。對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速度,甚至對待同一本書的不同部分,也要調整不同速度。在有難度的部分花費時間,而不是在有趣的地方停留。究竟要花費多少時間呢,總的來說:快不該快到影響理解,慢不該慢到不值得。

讀書首先要明確本次閱讀的目的,想清楚自己想通過閱讀解決什麼問題,再通過輸出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內化,同時把握時間意識提高閱讀效率。通過這三個方法就可以解決讀書效率低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