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點擊右上角【關注】父母和學霸頭條號,獲取更多教子和學霸秘籍~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越來越多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5%的上層家庭根本不參加高考遊戲,也看不上國內的本科教育,這些家庭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歐美髮達國家繼續接受教育!

而對教育最抓狂和焦慮的當屬城市中產階級家庭,他們認為孩子輸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學,他們的社會流動軌跡就將滑向底層。

這就是社會當下,生動的階層教育畫像↓↓↓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

如今,“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等口號卻在調侃教育,這個曾是底層人向上流動期盼以此改變命運的獨木橋。然而現在許多因素在實際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改變了這種改變命運的方式——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變了。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已經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與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問題。

第二:教育不再是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好事。對於許多的家庭而言,大學學費無異於天文數字。一個人考上了大學,一個家都會被拖入貧困的泥潭。加之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趨高,大學畢業,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樣可以獲得高的社會地位。許多名人也沒有受過高層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湧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

“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別。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一位倆孩子都在外地打工的家長說:“讀個初中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以前村裡人說我目光短淺,現在卻反過來找我,讓我兒子幫他們孩子找工作。念大學還不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現在,機會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學。”

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莊貧困層認為讀書無用的比例最高。

由此可見,認為“讀書無用論”再次氾濫的結論並不正確。中高層從未說過讀書無用,相反,他們更加瘋狂。

瘋狂的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與過度重視

且不提一線城市天價卻依舊供不應求的名校學區房,根據今年七月的一則新聞報道,一位80後上海媽媽為今年9月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開銷達到32萬元。除了各種學習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營以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高漲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便可一窺全貌。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於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教育面前機會不平等的現象仍很嚴重

不同家庭背景為孩子提供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差距越來越大。具有較好社會經濟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較好的教育。

此外,家長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條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條件好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找家教、選擇輔導班和進行各種才藝培訓。

這些,都導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的途徑

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為子女提供了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同樣社會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

底層社會放棄高等教育這個中產階級的孵化器,將世代都是藍領個人。

而中產階級家庭多數孩子在普通大學畢業後將成為低收入的低級白領,要麼是城市貧困群體,要麼繼續啃老。

中科院調查發現,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5%的家庭不參加高考

前排沙發請坐,歡迎點贊、收藏、轉發,在下面留下您的看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