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点击右上角【关注】父母和学霸头条号,获取更多教子和学霸秘籍~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参加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教育!

而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认为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

这就是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如今,“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等口号却在调侃教育,这个曾是底层人向上流动期盼以此改变命运的独木桥。然而现在许多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这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的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家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趋高,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可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也没有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一位俩孩子都在外地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以前村里人说我目光短浅,现在却反过来找我,让我儿子帮他们孩子找工作。念大学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由此可见,认为“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结论并不正确。中高层从未说过读书无用,相反,他们更加疯狂。

疯狂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度重视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涨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仍很严重

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较好的教育。

此外,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找家教、选择辅导班和进行各种才艺培训。

这些,都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的途径

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提供了最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只和同样社会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

底层社会放弃高等教育这个中产阶级的孵化器,将世代都是蓝领个人。

而中产阶级家庭多数孩子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将成为低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

中科院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5%的家庭不参加高考

前排沙发请坐,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在下面留下您的看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