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區:招商引資出實招,應對疫情顯成效

疫情防控不鬆勁,招商引資不停步。4月23日,在第125場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津南區副區長羅家均介紹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津南區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堅持疫情防控、招商引資“兩手抓、兩不誤”,積極研判招商引資形勢,創新開展“不見面招商”,同時為疫情結束後“走出去”招商打下基礎。

創新招商引資模式,確保招商力度不減、成效不降

羅家均說,疫情防控期間,津南區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新招法,改“面對面”招商為“屏對屏”溝通,積極探索網絡招商模式,通過電話、微信、QQ、視頻等線上方式,加強與意向客商視頻互動交流、在線答疑解惑,積極策劃網絡招商活動,在線推介投資環境、洽談合作項目。

今年一季度,津南區圍繞“一屏、一谷、一展、一帶、一稻”五個一重點工程,通過網絡招商、平臺招商、以商引商、產業鏈招商等多維模式,簽約及落地項目636個,預計投資總額534.4億元,持續為津南綠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能量。

完善招商體制機制,力促提質提速提效

羅家均表示,疫情期間,招商引資工作受到很大影響,但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做好招商引資的基礎工作。4月9日,津南區委區政府印發《津南區關於進一步完善招商體制機制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試行)》,該文件一是

明確津南區的招商方向,從根本上解決“招什麼”的問題;二是強化隊伍建設,解決“誰來招”的問題;三是創新招商方式,解決“如何招”的問題;四是落實保障措施,激勵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實效;五是實施考核激勵,通過實行科學完善的考評辦法,調動招商主動性、積極性;六是加強組織推動,共同推進項目落地。該意見的實施將為進一步加強津南區招商引資工作、構建統一高效的招商引資體制機制、促進招商引資工作助力津南綠色高質量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抓好線上線下共進,提振客商投資信心

據瞭解,一季度,津南區共舉辦3場大型線上、線下籤約活動,先後與王府井、中鐵建、中建三局、中鐵十八局、正威集團等簽訂合作協議,投資額突破500億元。其中,3月17日舉辦的“聚焦津南 築夢未來--天津津南重點區域開發項目推介會”,採用津南主會場+企業分會場形式,通過互聯網與50餘家企業代表隔屏相會、共謀發展。津南區政府與王府井集團、中鐵建、中建三局、中鐵十八局簽訂合作協議。會上重點推出津南區六大片區42塊待出讓地塊,吸引了多家企業投資津南的關注,並表達較強投資意向。會後,多家開發建設企業到津南實地考察,力求合作。

4月8日,天津市舉辦2020年重點招商項目“雲簽約”儀式。在津南區分會場,津南經濟技術開發區、雙港鎮政府與金鳳科技、聯東集團、泰康合眾、零氪科技(外資)、聯合亞春(外資)5家企業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雲簽約”。金鳳科技智能芯片及智能儀器儀表、聯東生命健康產業園、聯東U谷·津南科技企業港、泰康眾合醫療器械產業基地、零氪投資、實卡機械等6個項目簽約落地,計劃總投資28億元,涉及生物醫藥、高端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體現了津南區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活動中,作為全市三家與市領導進行“雲交流”的代表企業之一的天津泰康合眾科技有限公司表達了眾多企業家的心聲:優異的營商環境、區位優勢、政府扶持和服務,讓企業更有信心在天津、在津南投資、紮根、發展!

強化跟蹤督導問效,確保項目落實落地

羅家均介紹,津南區精細梳理簽約項目臺賬,按照已簽約未履約、已履約未開工、已開工未復工、已開工並復工,對2019年的簽約項目及重點在談項目進行再次分類梳理。對已簽約未履約項目,抓緊與企業方聯繫,督促幫助其儘快履約;對已履約未開工項目,跟緊貼近服務;對已開工未復工項目,瞭解復工情況,緊盯重點企業,及時收集分析企業復工復產需求和存在的困難問題,幫助解決;對重點在談項目,抓緊溝通協調,確保疫情期間項目推動有進展,為項目簽約落地夯實基礎。

在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請問津南區圍繞會展產業發展有哪些計劃和措施?”

羅家均回答:“天津國家會展中心位於津南區海河中游南岸,是商務部與天津市共建的第三大國家會展中心,項目總建築面積134萬平方米,展館面積40萬平方米,分兩期建設,總投資175億元,一期將於2021年6月竣工並舉辦首展。”

“津南區圍繞天津國家會展中心的開工建設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周邊基礎設施配套,規劃並實施路網、水、電、氣、暖等相關配套工程,為國家會展中心提供強有力的配套設施保障。二是做好會展業產業配套,通過對上海、廣州等地會展產業的調研學習和類比作出相關配套產業的計劃,積極開展服務業、會展經濟相關產業等項目招商引資落地推動工作。同時以我區海河中游高端服務業發展帶為抓手,以綠色屏障建設為支撐,打造高端商務、星級酒店、民俗文化、休閒觀光、特色小鎮等新興商業業態,服務會展的同時,啟動津南經濟的新引擎。”(記者 馬揚洋 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