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前言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樑,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勸學詩》,相傳為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所作。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引無數讀書人皓首窮經,孜孜以求,因為一旦考取功名,便可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夢想!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演變

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是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改進,“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此乃“致安之本、致治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官吏選拔制度,並不斷進行的改革,以冀加強自身統治基礎。

我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發展的歷史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世襲制——薦舉制——考試製。

夏、商、周的官員選拔實行的世襲制。天子 (周王) 和諸侯分別都有直屬的大臣,所有官員都是世代相襲,這稱為“世祿世官制”。

到了戰國時期,選拔官員主要依靠軍功和養士,而到了秦王朝開始推行察舉制徵辟制,作為世襲制的補充。

漢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書命令郡、國各舉孝子、廉吏一人,合稱為“孝廉”科,由此形成選拔官吏的察舉制。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漢朝察舉制選拔官吏

到了魏晉時期,建安二十五年 (220年),魏王曹丕開始推行九品官人之法 ,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各州郡推薦一位在京城擔任官職的官員,此人還必須是德才兼備,才能擔任中正一職。

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中正官產生後,根據朝廷規定的人才標準,對擬選拔的人員進行考察和鑑定,並根據其家世及忠孝友義學謙等方面的情況,把考察的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科舉制度創建及發展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江南貢院

  • 隋唐創建科舉制

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正式設立"進士科",是科舉制形成的標誌。

唐朝科舉在隋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開始大規模科舉取士,且允許天下讀書人自由報考。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唐朝科舉的進士,只是一個做官的資格,而不是正式的官員。要想成 為正式的官員,進士們還要通過吏部主持的官員錄用考試。

  • 宋朝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

宋朝的科舉制度經過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州試、省試、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宋朝對科舉考試進行了大幅度規範和嚴格要求,有力地促進科舉考試的開放程度和公正性,從制度上保證有才幹的平民子弟進入官場。

  •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高度完善

明清兩朝是中國科舉制度高度完善的時期,程序完備、制度森嚴,在社會上影響深遠。

到了明清兩朝,科舉考試經過發展考試形式就固定下來了,形成了童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到朝考的六輪考試,如果每一輪都順利過關,就算是正式端上了官家的鐵飯碗,躋身於官僚階層了。

參加殿試的考生,皇帝會根據考生的成績,把考生分為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一般只有三個人: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第二甲一般錄取幾十人不等,賜進士出身,第二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剩下的考生,全部歸為第三甲進士,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清朝狀元及第匾

科舉制度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通過上述介紹,瞭解到科舉考試以前,是以出身尊卑、貴賤作為選官標準的。

科舉制度摒棄了考生出身、地域、年齡等外在因素,只考量個人學識,允許所有人自由競爭。這樣就排除了權力因素的干擾,在理論上實現了公平公正,只要你想做官,就能通過讀書、考試進入官場。

從而使古代官員選拔從世襲到考試,這是歷史的大進步。

所以,科舉制自隋唐建立,經宋、明、清,直至清末1905年取消,歷史長達一千五百年,其間,王朝幾經變更、皇帝幾經更替,但科舉制在中國社會卻雷打不動。

科舉以公平公正的原則和擇優選才的機制,使孔夫子的“學而優則仕”由理想變成了現實,在1500年間培養了一大批官吏,為政治體制補充高質量的官吏,其中不乏在青史留名的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王陽明、張居正、曾國潘、李鴻章等。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古代科舉考卷

科舉制度的三宗罪

當然,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不可避免存在的時代侷限性和各種弊端,成為統治者維護舊的封建秩序、抵制社會進步的一種工具。

第一,明朝科舉開始規定,必須考八股文,代聖賢言,八股文以嚴格的格式禁錮了數百年來讀書人的智商和精神。

第二,雖然科舉考試在理論上排除了權力因素,但是在現實中,科場舞弊卻屢禁不止,特別是到明清時期,賄賂考官已大行其道。

第三,科舉助長了讀書人的功利之心,讀書人只關心功名利祿,不知天下百姓,整個社會瀰漫著官本位思想。

古代科舉:鐵打的考試,流水的官

殿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