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本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于怀了?

选我所爱容易,但坚持爱我所选其实真的很难。

两年社团体验,我试过为了改稿而逃课;试过老师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时,我在底下若无其事地构思文章脉络;也试过为了弥补别人工作上的失误加班加点,直到凌晨十二点才吃上冰冷的晚餐。

我见过一个辩论队队长因为赛前焦虑,凌晨两点躲在寂静的走廊里啜泣,说着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担心对不起往届师兄师姐的期待云云。也见过因为社团内某干事临时退部,而在朋友圈破口大骂,数落着对方毫无集体荣誉感、不顾大局的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初的“兴趣社团”变成了一种“我不做,没人愿意做”的责任式任务?从什么时候开始,社团工作于你而言已不再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挑战 ,而变成了压在你背上的那捆干柴、堵在你胸口的那束稻草?

大学社团本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于怀了?

其实大学社团本为“玩物”,何必太过耿耿于怀呢?

之所以视社团为“玩物”,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人加入社团是因为一开始怀揣着喜欢和热情。社团的全称应为“兴趣社团”,其偏重在兴趣。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支撑着一个社团的成长与繁荣。一旦社团失去了“有兴趣”之人,就如肉体失去灵魂;第二,我们惯用“玩社团”来表达自己加入某个社团的目的,可见我们的初衷是从中获得课余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我想,大概没有人是因为想多干些活而加入社团吧?

我曾尝试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加入这个社团?”答案是,因为喜欢。“那么后来为什么留下来,现在为什么明明心态很崩溃却持续工作着?”答案是,因为觉得应该如此。

我们选择此社团而非彼社团,往往是因为自己喜欢;因为有了喜欢,所以凝结了一腔热情;凭借着热情,我们兴致勃勃地去摸索、学习、试错,由最初的小白变成了符合社团定位的模样……

令人遗憾的是,热情虽是外壳坚硬的金属,但时间刚好是最易腐蚀热情的酸性液体。当热情褪去光泽,社团能用于挽留我们的,大概只剩往日的情谊以及我们内心的责任感。而后我们可能慢慢

把任务当作无法逃避的指令而非锻炼自我的难得机会,当社团或部门出现问题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待人接物的方式。

大学社团本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于怀了?

我的部门曾有个小朋友中途申请退部,作为部长,我有义务去了解其中的缘由。而她当时给我的答复是“因为不喜欢了,也因为不开心”。我其实很佩服她“follow my heart”的勇气和决心。因为当遇到瓶颈时她会捋清楚自己加入社团的初衷,对比力不从心的现状,她选择果断退出以保全初见该社团时的怦然心动,而非逼迫自己将就、忍耐。

而很多人却做不到如她般毅然决然,也包括此刻的我。我们总易被各种事情牵绊,或许是师兄师姐的期待、或许是对社团荣辱兴衰的爆棚责任感。总之,我们选择了屈从现实留守阵地,而其实心中早已预习过无数遍潇洒离去的剧本。

大学社团本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于怀了?

“热情总是快速褪去,我们或许因为差距而更加落寞”。当我们不再如初始时“游戏”社团,而是每天靠意念逼迫自己去完成指定的任务、接触指定的人,我们便不会再享受那种忙碌,反而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曾经我们甘之如饴的事情,后来甚至沦为我们认为的导致绩点下滑、错过兼职实习的机会、占据阅读时间的“罪魁祸首”。我们便一边抱怨着,一边完成着,一直煎熬到换届。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对待社团的心态,始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这个“玩物”或许更适合。

“游戏”社团并非吊儿郎当,而是把游戏开关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以个人的社团去留为例,我们要明白,不是由爱发电的事,往往做不到全情投入,反而容易拖延、将就。有时候不因外界因素而勉强自己,恰恰是对社团工作质量的一种提升,也是自我尊重。也要明白,每个社团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你只是其中一环,若你竭尽所能却无法扭转某些坏局面,不必急于揽起一切责任。乐观看待、以平常心处理,反而可能海阔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