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我叫张二郎,出身于一个医生世家,曾祖父从成化年间起,便悬壶济世,至今已有四代,也创下了一点小名气,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爱找我家看病。

虽然我出身于杏林世家,但从医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医生的地位

我家数代从医,家境比较宽裕,所以我从小就在县城里面的学堂念书。古语云:“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我之所以苦读儒家经典、 孔孟之道,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希望有朝一日能一举中第,佐君行道,利 泽生民,实现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医学乃是"方技",属于技艺类的 东西,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儒之小道",远没有那些明儒学大道、 有治国大略的官员们地位高。

但是造化弄人,我的时运不济,虽然寒窗十年,也考过几次功名,但是和我的同行李时珍一样,"三试于乡,不售"。我比李时珍还要惨,我考了四次,连秀才都考不上,县里的教喻大人说我的文章"狗屁不通",劝我死了科举这条心,还是老老实实回乡操祖业为好。这位教喻大人是有名的好人,他对我说:"士苟精一艺,能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谁让我笨,就是考不上呢?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也许是我身上有学医的天分,再加上家里是代代相传的医生,人们都说"医之为术,苟非父祖子孙传业,则术无自而精,术之不精,其药可服乎"?所以我学医之路比较平坦,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快就能独挡一面了。

在我们大明,当医生是一个很庄重的事情,虽然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行医师执业资格的认证这一类手续,但是对医生的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医经》上说:"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 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优秀医生的选拔

一名优秀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朝太医院选拔太医时,将标准归纳为"八要"分别是立品、勤学 、轻财、家学、师承、虚心、阅历 、颖悟这八个方面,也就是医者当志存救济,心术纯正,不能专心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医者还要远酒色,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方能临证至诚聪明,专心诊治。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咱们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所以医生对天文、地理与人事都应有所了解。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不知《易》者,不可以言医"。

医生的要求这么高,那么准医生的学习就很重要。我朝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负责医事行政和医学教育,每年春季招收年龄在15 岁以上、有志从医的年轻人学习。考试时有10道题目,分别出自《难经》、《素问》、《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回答出5道以上为合格,由太常寺发给正式入学资格的"牒",进入太医局旁听学习。 这些年轻的学生三人一组结为连保,在太医局旁听1年后,才能获得正式入学资格。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太医局用"三舍"法传授医术。里面的学生被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年级,学生通过各种考试来评定等级决定去留。考核的内容包括品行与业务知识,每年年终只有那些成绩较好又遵守规守的学生才能获得定级。凡定为上等者,可以得到授官;中等者升为内舍生;两次公试不入等者予以除名退回原籍。

太医局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放"月钱"。月钱分为上、中、下三等,大多数拿不到月钱的学生只能自己解决食宿花费。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医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帮助是很大的。

我朝的御医绝大多数都是在官办教育的医学生中择优录取。御医的筛选非常严格,选拔御医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二级考试制度。考试以太医院历年颁发的题目为主要范围,第一场考本经义一道,治法一道;第二场考本经义一道,药性一道,不限字数。考试中的上等人才才可以加入太医的行列。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医生的医德

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调整医生与病人、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正所谓"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说明医德是于病人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影响面很广。

咱们中医的医德思想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概括成四个字就是"仁者爱人"。具体的说,医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济世活人。

"仁爱救人"是医生的终极目标所在。历代学医者都要知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作为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一要推己及人,二要责己恕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要懂得宽恕。对医生这个职业忠心耿耿,感同身受地考虑到病患痛苦,对自己平时的言行举 止有所规范,对患者的态度热情关心,对那些蛮横无理甚至胡搅蛮缠的病患要保持一颗宽恕之心。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医学道德是以济世活人为目的。"人"和"生命"的价值在传统医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所以学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唐代医圣孙思邈提出了做一个好医生的准则,那就是"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医生用药时必须审慎仔细,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能出丝毫错误。不问患者贵贱贫富,都要倾尽全力救治。我朝名医万全就是朝廷为医者树立的榜样。他和胡元溪两家之间素有嫌隙,一次胡元溪四岁的儿子咳嗽吐血,到处拜访名医,久治不愈,只好来求万全。万全"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治好了这个孩子。万全的这种宽广心胸,治病不别亲疏,对和自己有宿怨的病家也能一视同仁的品质,得到了朝廷的表彰,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医者还应该有虚心谦恭的态度。扁鹊是千古名医,可是他从不把治好病人当做功劳,总是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 自 当 生 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种虚心谦恭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医者都要学习的。

医生的职业形象

医者的职业形象是医者内在精神的显现,包括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许多方面。我们医者都普遍重视自己的职业形象,医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用"精诚"二字对医生的职业形象进行了总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所以医生要胆大心细,智圆行方。老子说过:"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说明医生应遵循人的基本道德,如同天地孳生繁衍万物的大公无私的恩德一样。"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我们医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医者奉行儒家仁爱思想,恪守推己及人的处事原则,对待病人,视人犹己,"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甚至在危难时刻舍生忘死,无私奉献。

"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重义轻利"是我们医者追求的君子人格,也是医者道德高尚的重要特征。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这些名垂千古的医家已经成为医生职业形象的代表,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医者。他们身上的精于医术,质朴淳古,忠实厚道,治病不论贵贱,不计较利益的仁义之举,既秉持医生的职业传统,也为医生的职业形象增添了光彩。

医生的自我保护

治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医生尽心尽力,也需要量患者的配合。很多时候病人的不治,并不是我们医者水平不够,而是病人对我们不信任,不配合的缘故。所以医神扁鹊提出过"六不治" 理论,即"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 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六不治中,有三种情形并不是指对医疗病情的,而是直指受治者心理和态度。作为一个医生,选择自己的职业行为,除了需要考虑疾病之外,还要考量患者心理,这恐怕是名医与普通医生的区别吧。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扁鹊认为,骄横不讲道理的病人属于比较难治的情形之一,医家应当慎重选择是否给予治疗。这类人多是那些达官贵人。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民间医生更是如此。再加上医疗技术有限,并不是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的。但是很多达官贵人对医者的要求很高,如果病治不好,会加罪于医生,甚至危害到医者的生命。因此医者在尽责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

医者在行医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把钱看得比命重的病人。他们舍本逐末,更看重钱财而不是健康,对收取报酬的医家视为大敌。由于传统儒家"轻利"文化对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再加之医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们对医者大多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批判。所以医家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也需要谨慎。当然,如果医者将"治病"与"敛财"本末倒置,失去了一个"仁术"秉承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受到人们的谴责则不值得同情。

一个明朝民间医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我朝也有一些达官贵人"肆其骄慢之气,役医如吏,藐医如工,家有病人,遂促其调治 ,并以生死之权责成之",医者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有些医者去世后, 墓志生平竟"无一字及医"。这也是让我们医者百思不解之外。医者为人所轻,又会有多少人主动从医? 即使从医, 很多人也都是把它作养家糊口 、自身生存的一种技能,很少能将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看,这对医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消极的影响 。

医生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玄奥难窥,是为人共识的。《内经》中反复讲"非其人勿传,非其人勿授"。没有较高的悟性,没有一颗仁心的人,是不适合做医生的。医生虽说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也很少能够发财的,但绝对不是一个人人可为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一名医者,我并不后悔,也不自卑,我相信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也是黎民百姓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