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十点历史君


康熙皇帝,是中国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在他前后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亲征准噶尔,全国领土得以统一与扩张,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满汉矛盾逐渐消弭,这使得其也收获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

而在康熙一生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康熙皇帝都是坐镇京师运筹帷幄,唯独在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三次决战中,均选择了御驾亲征。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噶尔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是他一生中所面对最为强大而又危险的敌人,并且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噶尔丹并不是一般的“人”,他最初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温萨活佛四世。

当时的藏区与蒙古地区,笃信藏传佛教,包括清朝统治者本身,也是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而当时藏传佛教中,影响力最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四大宗派”中的格鲁派,其宗教领袖为即统领前藏地区的达赖喇嘛、统领后藏地区的班禅额尔德尼、统领青海内蒙的章嘉呼图克图、以及统领外蒙地区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噶尔丹全家就是虔诚的格鲁派教徒,并且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老师的三世温萨活佛关系密切。而三世温萨活佛在临终前,特别指明将要转世于当时尚未出生的噶尔丹,就这样,噶尔丹在出生之后马上就成为了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此之后长达十年的西藏求学经历中,不仅建立与五世达赖喇嘛以及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友好关系,同时为自己在藏传佛教教众中,树立了非常崇高的影响力和地位。

康熙九年(167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杀,僧格的旧部纷纷背叛离去,准噶尔部陷入内乱,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噶尔丹利用自己活佛的身份和影响力,马上稳定了局面,特别是他率领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名护卫,直接追上了准备投奔车臣汗的部队,带头冲入几万大军中,直接招降了这支部队,进而重新将准噶尔部归于一统,自己则开始担任准噶尔部首领并且辞去了佛职。

然而,噶尔丹作为“活佛”的影响力依旧非常明显,他先是借助西藏达赖喇嘛的支持,完成了对漠西蒙古诸部的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又吞并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新疆。

在这之后,噶尔丹开始利用自己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漠北蒙古诸部中,特别是他不断指责、批评漠北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对其进行打击、排挤,以削弱其影响力,更是持续性的挑唆漠北蒙古两大部落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漠北蒙古的分裂以及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之间的战争。而噶尔丹先是暗中支持札萨克图汗,随后又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建立了一个控制领土和影响力范围达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庞大国家,实力极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噶尔丹更是坐拥着“活佛”身份,这让不少信仰佛教的清朝官兵有着巨大的敬畏之心,在“活佛”面前,必然只会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康熙只能依靠自己“天子”、“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噶尔丹,才能平抑士兵心中的平衡,进而才能真正打赢这场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实力也是康熙一生之中所面对的对手中,最为强悍的。

首先是控制领土上,前文中也说到了,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在完全控制了漠北蒙古诸部之后,噶尔丹已经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和外蒙地区,以及内蒙与中亚的部分地区,同时由于当时的藏区实际统治者第巴桑结嘉措是噶尔丹的“同学”兼挚友,选择支持噶尔丹,并且受到噶尔丹的保护,包括今天西藏、青海、甘肃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等地区也被划入了噶尔丹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使得噶尔丹实际控制的范围达到了超过700平方公里。

而此时的清朝实际控制的领土也仅仅是明朝留下的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区以及清朝入关前的东北与漠南蒙古地区,面积也是700多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是与康熙分庭抗争的局面。

其次,噶尔丹得到了沙皇俄国的大力支持,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

清军入关后,沙皇俄国趁着东北空虚,占领大片土地,康熙不得已,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已经就领土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沙皇俄国仍不满足,积极扶持噶尔丹,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财物、粮草等战略物资,同时,更是为其军队装备了当时先进的大炮和滑膛枪,使噶尔丹在与蒙古诸部的对战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而得到沙俄支持的噶尔丹也将矛头继续对准大清王朝。

再次,噶尔丹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先人创下的基业当做自己的目标。

漠西蒙古,也叫卫拉特蒙古,这个“卫拉特”就是明朝时候“瓦剌”的谐音,而噶尔丹就是当年短暂统一蒙古各部,并且在“土木堡之变”中打败五十万明军、俘获明英宗,进而进攻北京、迫使明朝开展“北京保卫战”的瓦拉首领也先的后人。

噶尔丹一直以也先,以及蒙古族的另一位伟大首领成吉思汗为榜样,因而他也有着强烈的进攻欲望,也希望建立大一统的蒙古王朝,这都使得他始终对于清朝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正是因为噶尔丹以及他领导的准噶尔汗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对大清王朝构成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康熙也必须要高度重视他这个对手的存在。


一年之前清军与噶尔丹的首次交锋以清军全军覆没收场,此时的康熙已然是没有退路的。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乌尔会河之战,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较量,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本就战斗力强悍,加上沙皇俄国暗中提供的火炮、滑膛枪械等先进武器,着实让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清军难以招架。就这样,噶尔丹继续前行,一路势不可挡。

此时噶尔丹的兵锋距离北京仅仅只有不到一千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对于康熙而言已经是没有退路,战败就以为他也要经历一次“北京保卫战”,甚至是要经历“靖康之耻”,这对于康熙来说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而他也选择了御驾亲征。


最终,经过康熙三次御驾亲征,终于彻底击败了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康熙与噶尔丹,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康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而乌兰布通之战以清军惨胜告终,康熙的大国舅佟国纲战死,噶尔丹率残部逃走。

六年之后,康熙皇帝先发制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分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康熙皇帝本人御驾亲征,统领中路大军直面噶尔丹。噶尔丹的部队面对康熙是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得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地区,随即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康熙也就此消灭了他一生之中最为强大,同时也是对于大清王朝威胁最大的敌人和对手。

而在噶尔丹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在与大清短暂和平了二十年后,在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朝对峙,最终经过康雍乾三代帝王近70年的努力,最终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同时也将自噶尔丹时期开始的准噶尔问题彻底解决。


雍亲王府


明朝时,蒙古分裂为三大部落,一部为漠南蒙古;一部为漠北喀尔喀蒙古;一部为漠西蒙古,也叫厄鲁特蒙古。皇太极时,漠南蒙古已归顺清朝,喀尔喀蒙古也上贡称臣,厄鲁特部远在漠西,只是形式上服从而已。

厄鲁特蒙古又分四部,绰罗斯即准噶尔部,活动范围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部游牧于喀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其中以准噶尔部最强。

1670年,准噶尔部内讧,首领僧格被杀。这时还在西藏当喇嘛的噶尔丹闻讯后,立刻赶回,声称奉打来喇嘛的命令,为兄弟僧格报仇。他驱逐车臣“太吉”,杀掉僧格之子,囚禁叔父,攻杀老丈人,以激烈手段夺取准噶尔部领导权。

1677年,噶尔丹攻占已移居青海的和硕特部,咔嚓该部首领(他的岳祖父),自封博硕克图汗,并要求厄鲁特其他部落听他号令。同年,噶尔丹与喀尔喀蒙古兵车相会,形势紧张。此时大清忙于“平三藩”,无力顾及西部。

康熙权衡大局,决定:调停两部纷争,不使战事扩大,稳住北疆。为此,对噶尔丹的无理请求,也适当妥协。

1679年,噶尔丹称雄于西北,请求打来喇嘛赐其博硕克图汗封号。然后,他又以博硕克图汗的称号向清朝进贡,康熙承认其汗号。噶尔丹既然得到册封,就暂停在青海的军事行动,转而征服南疆回部。

到了1684年,噶尔丹“攻破四子千余城”,其活动范围,北至鄂木河,沿着喀尔齐斯河到阿尔泰山;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东至鄂毕河地区,并控制天山南路,盘踞西北,无人与之敌。

与此同时,噶尔丹与沙俄也勾结到一起。他既利用西藏的支持以号令蒙古诸部,也利用沙俄的力量实现其野心。

此前,沙俄正在偷偷入侵蒙古,但遭到喀尔喀蒙古的抵抗。因此,沙俄为了坐收渔利,一直暗地里支持噶尔丹,为其提供枪炮器械,使其更嚣张。

随着实力的增强,噶尔丹野心也不断膨胀。1687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领兵三万,向东打击喀尔喀蒙古。

这时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正在楚库柏兴与沙俄作战,后方守备空虚。闻讯后,土谢图汗立刻回师反击噶尔丹,却遭遇了滑铁卢。于是,他与胞弟会合,率领属下内迁,请求康熙保护。

康熙派理藩院尚书前往迎接,在漠南妥善安置了土谢图汗。

噶尔丹多次向康熙索要土谢图汗,均遭到拒绝。于是,他以追击喀尔喀仇人的名义,率兵两万南下,进入科尔沁境内,大肆烧杀抢掠,并乘机向内地深入。

清军抵挡不住,噶尔丹继续向东推进,距京城仅400多公里。京城人心惶惶,物价上扬。康熙异常淡定,命令八旗戒严并要求朝廷文武官员利用噶尔丹轻敌的心理,部署兵力,准备出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噶尔丹,朝廷形成不同意见。有人提出听之任之,等他进犯京城再说。大将军费扬古坚决主张出兵,他的理由是:

“噶尔丹狼子野心,既入犯,其志不在小,讲和恐难如所欲,唯有痛剿方为上策。”

康熙说:

“费扬古之见与朕不谋而合,朕决意亲征。”

当时康熙出兵噶尔丹,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噶尔丹侵占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暂时寄居漠南,如果长时间不收复故土,又如何生存?留下的副作用迟早又会成为问题。

为了让朝廷长治久安,康熙下令亲征,组建两路大军:一路由裕亲王福全统领、大阿哥为副将,为左翼出古北口;一路由恭亲王常宁率领,为右翼出喜峰口。两路大军由康熙统筹全局,佟国纲、佟国维及索额图、明珠等参赞军务。


秋媚读史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是四大“千古一帝”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可谓惊才艳艳,灭噶尔丹便是他的功绩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秘,康熙帝为何三次亲征势必消灭噶尔丹?


在17世纪的蒙古草原上,噶尔丹是位集能力与魄力的一代雄主。与之处在同一年代的中原王朝之主康熙帝,也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自古以来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情况下,游牧文明的国家是很少会招惹中原的,那么噶尔丹这位并不昏庸的君主究竟做了什么,让康熙帝有如此危机感,竟然让他三次亲征。

公元1644年葛尔丹出生于新疆伊犁,他九岁时就被西藏的达赖喇嘛认定为活佛转世。10岁后又随达赖喇嘛入学习佛法。噶尔丹对研读佛经毫无兴趣,但偏爱佛教的武术,就好似《少林寺》的武僧,整天舞枪弄棒。

公元1670年噶尔丹的兄长在贵族内讧中被杀,他借此机会还俗打败了敌人,并代替兄长成为准格尔部的首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噶尔丹接见了沙俄使臣,并与其结盟。在沙俄的支持和怂恿下,噶尔丹连续打败了数十个草原部族,成立了准格尔汗国,并最终征服了哈萨克,成为西域唯一的霸主。不算附属国,准格尔汗国最大国土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公里。如此如此熊熊气势一如当初入关前的女真,此时的噶尔丹未必不能成为努尔哈赤。

康熙年间噶尔丹已经控制了西域地区绝大多数的土地,两国临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使得康熙帝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游牧民族的强盛总是想取得更多的土地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牧场。例如成吉思汗就曾经将战火蔓延到莱茵河。清朝虽然也是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但入关以近一个甲子,康熙皇帝本人也算是在中原出生,受汉式教育,康熙帝的思维方式已经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君主所有的思维,那就是求安稳,而不在于开疆拓土。

所以为保满清政权的延续,清必须将准格尔部消灭,如果这次消灭不了,那下一次就要消灭,这也就也有了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

最终,康熙帝带着西洋火炮等重型武器,将蒙古人打的四散分逃。(2)


实说历史


蒙古按照地域可以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在康熙朝,清廷已经对漠南蒙古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漠北蒙古在满蒙联姻的政策下,是真心地臣服清廷;漠西蒙古上居住的是卫拉特族群,他们在官面上附从于清廷。

康熙对蒙古诸部的管理规划是:联姻加强认同感;朝廷尊奉黄教,和蒙古诸部达成共同的宗教信仰;推行盟旗制度,弱化汗王的权力,朝廷任命旗长,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

康熙一边示好蒙古人,一边将蒙古分而治之,最终目的是将蒙古并入大清的版图、让蒙古诸部成为清朝的屏藩,共同抵制来自沙俄的挑战。



噶尔丹的行为犯了康熙的圣忌:第一,他志在统一整个蒙古,成为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大汗;第二,他勾连沙俄,共同对付清廷;第三,他和蒙古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勾结颇深。

噶尔丹所在的部落生活在漠西,属于卫拉斯联盟中的准噶尔部。其它三部分别为: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当时,数和硕特部和准葛尔部最强大,这二部的首领被推举为卫拉斯联盟的共同盟主。其中准葛尔部的首领是巴图尔珲台吉,他是噶尔丹的父亲。

噶尔丹的出生很不平凡,被认为是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第三世的化身。他的志向远大,父母都很喜欢他,想立他为黄台吉。他说:“有哥哥们在,不合适。”于是,就剃头到西藏学经。他先后在当时的班禅和达赖喇嘛门下学经,很受他们的赏识。特别是达赖喇嘛,后来成为噶尔丹的重要盟友。

噶尔丹的父亲过世后,其兄僧格继承了黄台吉之位。康熙九年(1670年),僧格在内讧中被杀,噶尔丹还俗后返回准噶尔,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

1670至1672年,噶尔丹干死车臣,逼迫卓特巴巴图尔逃亡青海,还礼贤下士、促进农耕。于是一些卫拉特的小部落纷纷投奔他,他也获得了清政府认可的珲台吉的封号,这标志着他正式主政准噶尔部。在这一时段,噶尔丹由敌视沙俄的态度转变为和沙俄试探着接触。



1673至1679年,噶尔丹先后平定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土尔扈特部因为迁徙到沙俄的边缘逃过一劫。这样一来,噶尔丹就把卫拉特联盟打造成准噶尔汗国。他的盟友达赖喇嘛封其为丹津博硕克图汗称号,清廷予以承认。这一时段,噶尔丹和沙俄开始了合作,他允许俄罗斯人通过卫拉特领地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1679年至1684年,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然后向西攻打哈萨克、诺盖、吉尔吉斯、费尔干纳等部落。这样一搞,准噶尔汗国的统辖地域就变得很大:北至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东达鄂毕河;并控制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区。国土面积多达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这一时段,噶尔丹一方面利用达赖喇嘛的支持来号令蒙古部众,另一方面利用沙俄来改善他的武器装备。史载:仅滑镗枪这块,沙俄对噶尔丹的支持就高达7000支以上。

随着统治势力的不断增强,噶尔丹外有援军沙俄、内有盟友第巴桑结嘉措(达赖五世已死),他终于向漠北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下手了。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共三个部落。其中,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汉有很深的矛盾。噶尔丹利用了这个矛盾,和札萨克图汗沙喇结盟,唆使沙喇进攻土谢图汗。土谢图汗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击毙了沙喇和噶尔丹的弟弟多尔济扎卜。这样,噶尔丹就有了进兵喀尔喀蒙古的借口。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当时,土谢图汗正率兵与沙俄作战,仓促迎战噶尔丹,初战就失利。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举部内迁。康熙将他们安置在漠南蒙古乌珠我穆沁等处。噶尔丹多次向清廷索要土谢图汗和哲布尊巴丹,清廷不给。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5月,噶尔丹集兵3万,渡过乌札河。康熙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预备边防,同时征调科尔沁、喀喇沁等部军队给阿喇尼。6月,噶尔丹进入乌尔会河以东地区,尚书阿喇尼领军阻截,被大败。7月,噶尔丹在乌珠穆沁击败了常宁的部队。这样,噶尔丹的军队距离北京城不足1000里。把京城内闹得人心惶惶,有的官府衙门竟然关闭了大门。

然而,康熙却十分镇定,为什么呢?

早在“平三藩”时期,噶尔丹就有入侵青海的意图,康熙对此十分警惕,命令甘肃的清军严加防范。噶尔丹见此,又担心自己刚刚平定的后方不稳,于是撤军返回。

另外,鉴于第巴桑结嘉措假借达赖五世的名义支持噶尔丹,康熙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积极扶助黄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呼图克图。其中,哲布尊丹巴是土谢图汗的弟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达赖对喀尔喀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和沙俄鉴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厘清了两国的边界问题。这样一来,清廷就避免了和沙俄作战,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噶尔丹。同时,沙俄因无利可图,对噶尔丹的火器支持自然就减弱了。

最重要的一点,康熙在此前已派人联络噶尔丹的侄子兼敌人——策妄阿拉布坦,他是康熙计划让噶尔丹后院起火的人。



康熙决定利用噶尔丹冒险南进、骄傲轻敌的心理,部署兵力将其围迁。为了统筹全局、就近指挥,他要亲自讨伐噶尔丹!


链天绝


噶尔丹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也越来越猖狂,猖狂到公然向康熙皇帝提出分裂主义的要求。康熙帝终于亲自披挂上阵。去征讨噶尔丹。 第一次亲征:力解蒙古四部矛盾 康熙皇帝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是在1690年。 这一年,沙俄政府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失败,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但沙俄政府不甘心失败,唆使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要他退兵,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可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还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分裂主义要求。 康熙觉得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了,那是非反击不可的。于是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自己的二哥、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自己的五弟、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在福全的率领下。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十分得意。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头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噶尔丹军就在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把噶尔丹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他已经带了残兵逃往漠北。 虽然没有剿灭噶尔丹,但康熙皇帝的这次亲征,收获还是蛮大的——最主要的收获是:东征之后,康熙皇帝成功地促成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的团结。 原来,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之所以与噶尔丹的较量中会战败,主要原因是他们之间不团结。康熙帝深知这一点。所以,借这次击败噶尔丹取得胜利之机,于1691年夏,亲赴塞外,主持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会盟。 会盟开始,康熙帝对土谢图汗擅杀扎萨克力图汗沙喇,引起喀尔喀蒙古内部纠纷,给噶尔丹以可乘之机的过失加以申斥,让他领罪。但这是一次盛大的会盟,如果对土谢图汗处以重罪,也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康熙又当众宣布赦免土谢图汗之罪。 喀尔喀贵族700余名、哲布尊丹巴辖下喇嘛600余名,齐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并把喀尔喀蒙古编为49旗,封喀尔喀蒙古贵族为亲王、郡王、贝勒、公、台吉等。 然后,又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列阵10里,吹角鸣炮,众呼前进,声动草原。康熙皇帝又亲自骑马弩射,精湛技艺,令蒙古部众心悦诚服。 经过7天的多伦诺尔会盟,漠北喀尔喀蒙古完全臣服清朝,也实现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重新统一。 第二次亲征:吓退叛军落荒而逃 再说噶尔丹回到漠北以后,表面上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却重新招兵买马。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6万,将大举进攻。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皇帝告发。 1696年,康熙皇帝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皇帝决定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领陕西、甘肃的军队,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皇帝自己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帝班师回京。康熙皇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两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皇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跑了。 康熙皇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皇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处设下埋伏,派先锋400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噶尔丹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山顶,引噶尔丹军攻山;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噶尔丹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第三次亲征:夺回漠北蒙古控制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己土崩瓦解,康熙皇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 1697年,康熙皇帝再度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心灰意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了。 自此,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但是,准噶尔部上层分裂势力的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噶尔丹败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和清政府又发生了矛盾冲突。 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发动叛乱,率兵2000人窜入哈密北境,侵掠五寨。后见哈密戒备森严,无法占据,又改为窜扰西藏。 1718年,康熙皇帝命皇第十四子允礼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大军,驻节西宁,指挥进藏平叛的各路清军。1720年,清军两路从青海和四川出发,进军西藏,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不过,康熙皇帝没有能彻底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就于1722年死了。他所制定的政策,由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孙子乾隆皇帝继续推行并得到贯彻。 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始末 中俄双方所进行的两次战役是在同一个地点——雅克萨。 为了弄清敌情,康熙皇帝于1682年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两人回来汇报,说只要3000人带上红衣大炮20门就可解决问题。 1685年正月,康熙皇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1.5万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上面往城里放弩箭。俄军以为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这时,隐藏在城北的清军乘虚放起火炮,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俄军头目慌了神,在城头扯起了白旗投降。 投降的俄军按照康熙皇帝事前的嘱咐,被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并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 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得知这一消息,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1686年夏,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尔率军2500人再攻雅克萨。这一次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直打得俄军只剩下了150个人。直到沙俄政府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 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这是一个平等条约,是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成果。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

鸭梨山大


其一 葛尔丹屡次入侵中国边境 ,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全

其二 康熙以来尽管国泰民安,但仍有不少的的少数民族心怀不满,这样做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其三 为了显示大清朝的国威,让诸部落不敢心存歹心

其四 是康熙个人为了显示其才能,要知道康熙证葛瑞丹的时候年纪还是不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