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在下宋清,自大唐神龍二年起,便在長安西城開了一所藥肆,專門售賣質地優良的藥材。

我大唐國力強盛,“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全國共劃分為 “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10 道,共置 358 州,1551 縣。

我大唐水陸交通發達,陸路 每30 裡、水路每 50 裡便有驛站。全國有陸路驛站 1297 所,水路驛站 260 所,水陸相兼驛站 86 所,建立了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全國水陸交通運輸網。民間商人在驛站附近開設客棧,提供食宿及驢馬車船等服務。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長安城

我朝皇帝聖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和人口增長很快,形成了以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等數座大都。這些大城市中的商業攤鋪,都集中在專門的商業區 “市坊”之內,凡州、縣以上治所,均置有 “市坊”。全國市坊共計2600 個以上,均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市坊”中建有鐘鼓樓,日中擊鼓 300 通開市,日入前七刻擊鐘 300 響關市。各類商品排列出售,所排行列稱 “肆”,肆頭立標註明商品類別。商品按上、中、下三等定價出售,交易禁止強買強賣,壟斷物價。

長安是我朝商業最繁榮的城市,藥肆數量也居全國之首。長安藥肆基本集中在東、西兩 市,西市的叫“藥市”,東市的叫“藥行”。在下就在西市開了一家藥肆。

別看我只是個生意人,其實我也讀過書,也算是個儒商了。我有個朋友可是大大有名,就是樂天先生白居易。他還為我寫了一本小傳,名叫《宋清傳》,上面寫著:“宋清,長安西部藥市人也。居善藥。有自山澤來者,必歸宋氏,清優主之。長安醫工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鹹譽清。疾病疕瘍者,亦皆樂就清求藥,冀速已。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藥,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清居藥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你看,大文豪都誇我“居善藥”,可見小店還是有點名氣的。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在下的藥店專門售賣質地優良之藥材,凡各地運來長安的上等藥材,在下都以高價收購,藥農及藥販都樂於給在下送貨。在下所售藥物都經過精心挑選後依古法炮製,且切制的 刀法精良,色澤明亮,所以每天顧客盈門,絡繹不絕。

說起來你們也許不信,長安經營藥肆的,既有漢人也有胡人,而且胡人比漢人還多。長安東市最大的兩家藥肆,分別喚做“阿榮師藥肆”和“康阿祿山藥肆”,其掌櫃都是來自康國的粟特人,這些胡人中固然有醫德高尚者,道德敗壞騙取錢財者也並不少見。像在下這樣誠信經營、博得“人有義聲,賣藥宋清”的美譽者並不是很多。這些胡商們用賤藥賒給窮苦百姓,事後收取高額利息,欺騙百姓,榨取錢財,連詩人張籍也被他們騙過,從而發出了“長安多病無生計,藥鋪醫人亂索錢”的悲嘆。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咱們大唐,商人雖然處在“士農工商”之最末,但官府並不歧視我等商人。說起來你都不相信,咱還見過皇帝呢!

天寶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當今開元聖文神武皇帝(也就是後人說的唐明皇)借登望春樓觀新潭之機,安排了一次全國特產物資大博覽。當時集於長安的江淮的漕船二三百艘在漕渠內一字排開,漕運使衙門的兵丁口唱《得寶歌》雲: “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船上盛裝美女百人以舞和歌,船隻首尾相接長達數里,船上擺放著南自番邦的玳瑁、珍珠、象牙、沉香、空青石、蚺蛇膽等等,不一而足。皇帝於望春樓親自巡視各類商品,在下的藥材也有幸得以參展,皇帝還親自拿過小店的藥材放在龍鼻之下聞了少許時候,小人至今想來,仍然熱血沸騰。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小店經營以常用藥材為主,完全是按《千金翼方》中的《藥名第二》記載進貨,共有常用藥材680 種,按照《千金翼方》的說明: “上六百八十種皆今時見用藥,並可採收,以備急要也”,基本可以滿足百姓們日常所需。

小店不但賣藥材,也售賣湯藥。湯藥在我朝俗稱“飲子”,乃是用尋常之藥數味煎制而成,不用閒方脈,也不用問疾苦,百文一劑,服之可解千種之疾,入口而愈。有個讀書人在他的書中對小店的湯藥做過描述:“常於寬宅中,置大鍋鑊,日夜判研煎煮,給之不暇,人無遠近,皆來取之,門市驕羅,喧聞京國。至有責金守門,五七日間,未獲給付者,獲利甚極。”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您一定很好奇,這種湯藥到底是什麼寶貝,怎麼會“千種之疾,入口而愈”呢?說白了也沒什麼稀奇,就是你們現在的神藥“板藍根沖劑”。這種沖劑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效,用於溫熱發熱、發斑、風熱感冒、咽喉腫爛、流行性乙型腦炎、肝炎、腮腺炎等,無不見效。今天的你們當然對此見怪不怪,但在我們唐朝,這就是救命的“仙湯”,賣得又極便宜,一般常見的頭疼腦熱,一服便可痊癒,當然得到老百姓的喜愛,在下的藥肆生意也因此好得有些誇張。

在下賣藥講究誠信,不像那些胡人一般愛裝神弄鬼,胡弄百姓。那個東市的藥店老闆、粟特胡人康阿祿山,見我家生意興隆,居然時常弄些神鬼之術與我競爭,編造出“東市藥行人康阿祿山患死,為生時煮雞子,與七百人入鑊湯地獄,旋出,身亦無恙”的鬼話,用這種神遊冥府的離奇故事哄騙無知百姓,吾不恥與之為伍也。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藥市


在下世代以開藥肆為生,有一長處,便是精於調配藥方。只要是長安市上醫生所開處方,經在下調配方後,無不療效顯著。不論內傷外感,還是瘡腫折瘍的病人,都喜歡到小店配 藥。小人信佛,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對身無分文的貧苦患者,也照樣給調配好藥。小人說過,“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藥”,即便是客人賒藥的積券堆積如山,在下也從不上門索債,聽其自動償還。對於付款確有困難的人,小人“輒焚券”,免除他們的藥費,不再提起。所以在下開藥店四十餘年,免費供藥治癒的病人數以千計。許多窮苦患者和危重病人,多賴在下提供方便解除了病痛,都稱在下是“活菩薩”。其實經商如做人,在下也是讀過幾本書的,知道人生於世,“仁義”二字還是不能丟的。再說大家給我的口碑好了,我的生意自然也就興隆,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損失的,是不是?

小人藥店的藥,採購途徑主要來自於專門種植藥材的藥農。我朝已經有專門種植藥材的藥農,《四時纂要》也列舉了我朝很多中藥的栽培技術,“種黃菁時,擇取葉相對生者是真黃精。劈長二寸許,稀種之。一年後,甚稠。種子亦得。其葉甚美,入菜用。其根堪為煎。”藥農們收穫藥材後賣給藥肆,以維持生活。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採藥人

還有一種就是白居易先生在為我寫的《宋清傳》中所說的“有自山澤來者”,也就是來自深山的採藥人。這樣的採藥人在我大唐也不少,《舊唐書》就有平民入山採藥的記載:“豫州人許坦,年十歲餘,父入山採藥,為猛獸所噬,即號叫以仗擊之,獸遂奔走,父以得全”。

為了競爭,小店也向那些胡商們進口藥材。每年都有很多胡商帶著異域的藥材來到大唐,史書上都說“

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這些藥材源源不斷的販運到長安的各大藥肆,“以是夷估輻輳,至於長安,寶貨藥肆,咸豐衍於南方之物”,長安各大藥肆都有來自外國的藥材。

我大唐藥鋪林立,藥商們也希望有一個統一時間的市場,可以讓大家匯聚在一起交易藥材,提高效益。所以每年的九月望日,天下貨藥輩,皆集長安。是夜,貨其所齎之藥,謂之藥市。遲明而散。後又展為三日,至十八日而罷。藥市之起,自唐遇始也。”這種藥市,是我們補充珍貴藥材的機會,也是我們與其他著名藥材商號進行交易的機會。每逢此時,藥市人山人海,足見我大唐之國泰民安。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藥材交易

名醫孫思邀在《千金翼方 》 中記載: “我朝出藥之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 種,其餘州土皆有,不堪進御,故不繁錄。”也就是說,我朝也有一些州縣不出產藥材,這些地方的病患,需要的藥材來自藥材貿易市場。小人便在不出產藥材的幾個州郡開設了分店,僱傭專門販運藥材的藥商將藥運至該地,滿足百姓購藥需求。

我朝對不產藥的州縣販藥出售,收取的稅收很低,​《恤民通商制》規定:“如聞溪洞之間,悉籍嶺北茶、藥,宜令諸道一任商人興販,不得禁止往來。”有了官家的支持,我們也可以放心的在全國產藥地收購藥材,在無藥的州縣開設分店,無分店之處便把藥材賣給當地的藥肆,既方便了百姓,也有一定的收益。

在下店中藥材數百種,尤以“香藥”為貴。這些來自海外的各種檀香,入唐後為醫者所用,也有些貴人們將其用於化妝品、食品、禮佛等事,成為皇室、貴族和富人爭相享用的奢侈品。


“宋清藥肆”,是怎樣成為唐代長安城最為著名的藥肆的?

長安藥店

我朝寧王李憲,會客前必含沉香、麝香,談論起來香氣噴於席間。也有許多貴族婦人聚會時,用龍腦粉、麝香末紙裹成箭,眾人以此箭互射,中箭者香粉散亂撲身,一片雀躍歡騰。此箭也被戲稱為“風流箭”,端的是暴殄天物,在下十分痛惜。

長安城中,聚集著大量王公貴族和官僚地主,還駐紮大量軍隊,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手工業者、僧人、道士、遊民等為數甚巨,為長安藥肆提供了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藥材消費群體,長安藥肆的繁榮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長安藥肆的興盛發展。像在下這種信譽高、療效好的藥肆,“人無遠近,皆來取之,門市駢羅,喧闐京國,至有齎金守門,五七日間,未獲給付者。”

當然,在下的生意都是靠大家照顧,所以在下今後還會為病人著想,保證出售的藥材質量,也保證價格公道,爭取成為長安第一藥肆,歡迎大家惠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