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人類社會,有兩大珍寶必不可少:一是自由貿易,貿易能讓所有人發揮各自優勢,最大程度推動技術進步和財富增長。懂得貿易,是人類優於動物的最大長處,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好捷徑;二是可靠信用,藉助信用強化貿易合作,這是自由貿易的基本前提和可靠保證。信用破產的個人、公司和國家,不但貿易無法順利展開,而且會墜入思想僵化、物質貧乏的停滯狀態,最終導致徹底崩潰!

而美國這兩年來的所作所為,恰恰把這兩大寶貝反覆侵蝕拋棄,在貿易上不斷加稅封鎖,在信用上不停退群毀約。這是典型的末世心態,與兩百年前的晚清何奇相似啊!

眾所周知,晚清的崩潰始於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起因,表面看是林則徐禁菸,導致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衝突升級為戰爭,但實質的根源,卻是晚清對自由貿易的封鎖。

立國之初,清庭搞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甚至沿海居民也被迫內遷30裡地,目的是阻斷活躍於東南沿海和臺灣、立志“反清復明”的鄭成功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從安全角度看,這還情有可原。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後,很快就打開國門開展海外貿易,在廣州、泉州、福州和寧波設立了四個對外通商口岸。

但到了1757年,英國剛剛進入工業革命的前夜,正要大力拓展海外貿易的時候,大清卻十分奇怪地閉關鎖國了,除了廣州以外,其他三個通商口岸都關閉了。即使只留下廣州一個口岸,清朝也沒搞自由貿易,而是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所有進出口商品都被“十三行”加價轉手,加多少價也沒有一定之規,完全看官商的心情。結果只肥了兩類人,首先當然是“十三行”官商,其中有個叫伍秉鑑的十三行大佬很快崛起為世界首富。1834年,伍秉鑑的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差不多相當於清朝一年的收入。他不僅在國內擁有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而且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甚至投資了美國的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後來在上海成立了外貿企業“怡和行”,這也是中國第一個跨國企業;其次是捏著十三行商人命運的官員,鉅額回扣是免不了的。經過官商和官員兩層刮皮後,剩下的關稅收入也沒有進入國庫,而是進了內務府,作為皇家的私房錢。

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面對不自由的貿易、不規則的關稅,英國決定要和大清談一談。1792年9月,英國派出了以馬戛爾尼為大使的訪華團,希望借乾隆爺82大壽的良機敲開大清的貿易大門。訪華團的目標有三個:一是希望大清取消十三行,讓商家進行自由貿易,二是希望大清給塊地,讓英商作為貿易中轉站,三是希望中英雙方互派大使,隨時溝通貿易事務。為此,英國人不惜血本帶了600箱大禮,全是英國的高科技產品,其中有一架模擬太陽系的天體運行儀,上足發條之後幾大行星圍繞太陽自動運轉;還有一個天文望遠鏡和一個標註了英國殖民地的地球儀,意在向乾隆展示日不落帝國的威勢。甚至還有一個熱氣球和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乾隆爺既好奇又夠膽的話,英國人準備帶著他昇天開開眼呢!

不成想,英國人暖暖的美意遭遇了中國人冷冷的禮儀:要見乾隆大爺可以,但必須雙腿下跪五體投地!從來只拜上帝不拜皇帝的英國人哪裡接受得了,經過無數次爭吵交鋒,最後來了個折中方案——單膝跪地,權當給女人求婚吧!乾隆大爺當然不高興,他的心態和特朗普一樣,老子天下第一,不肯下跪就是罪過!

不肯接受不平等的英國人,再多再好的禮物也白搭,乾隆爺正眼沒瞧,一股腦全扔進圓明圓倉庫裡當垃圾。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圓的時候,他們發現,當年送的禮物連箱子還是原封未動呢!

馬戛爾尼這次訪華目標一個沒達成,鬧得不歡而歸。

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不過倒也有兩個意外收穫:一是隨團訪問的一個12歲小孩叫小斯當東,居然在路上學會了中文,非常乖巧地向乾隆大爺說“您好!高壽!”之類的討好話。乾隆爺一高興,當即從腰間摘下一個檳榔繡花荷包送給小斯當禮物。但讓乾隆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個乖巧的小斯日後在廣州的東印度公司當了18年翻譯、文書和總管,也正是這個可愛的小斯,在1840年作為英國議員力主對清朝開戰!二是訪問團在進京的路上,對清朝國情有了初步的認識。未到中國前,英國人對清朝的印象基本來自於明末清初的歐洲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倒是特別推崇中國悠久的文明,搞得歐洲掀起了一股向東看的中國熱,剛剛發跡的英國人哪裡敢小視清朝。但在訪問途中的所見所聞,卻終於讓大清的虛弱暴露無遺:沿途所見的百姓破衣拉碴、面黃肌瘦,列隊顯擺軍威的清兵軍容不整、精神萎糜,特別讓英國人震驚的是官員的作派。訪問團到浙江定海時,請求當地官員找兩個領航員上船帶他們到天津,他們以為官方會貼招聘廣告找人,沒想到官府直接派兵滿大街抓了幾十人,然後讓這些人齊刷刷跪在面前審問。最後審出兩人有海上航行經歷,然後分文不給,就硬性派活了。清朝官員這種霸道,直看得英國人目登口呆!

為了打開清朝貿易大門,1816年,英國又派出了以阿美士德為代表的訪華團,那個小斯已經長大成人,擔任了副代表。但這次仍然沒有任何成效,嘉慶皇帝和他老子一樣,把英國人轟回去了。

不能成功打開清朝的貿易大門,英國出口的東西毫無競爭力,但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卻在英國和歐洲需求旺盛,是中產小資生活的標配。這導致英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英國白銀源源不斷流進中國。這時,主導中英貿易的東印度公司搞了個損招,在印度種鴉片,然後銷到中國換商品。1792年馬戛爾尼訪華前,鴉片貿易規模比較小,平均每年1814箱,馬戛爾尼訪華後,絕望了的英國瘋狂擴大鴉片貿易規模,平均每年增至4113箱,1800年達到了4570箱。鴉片貿易不僅逆轉了中英貿易局面,中國由順差倒轉為逆差,大量白銀流進了英國人腰包,更嚴重的是毒害了中國軍民的體質和精神,最終導致林則徐虎門銷煙,一把怒火將英國商人存放的2萬箱鴉片全燒了,觸發了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稱為通商戰爭)。

斷斷續續打了2年(1840.6-1842.8)的鴉片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和《南京條約》的簽訂收場。英國人用戰爭得到了訪問和談判沒有得到的東西: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取消“十三行”壟斷機制,允許英國人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並在通商口岸設立英國領事館,割讓香港作為英商貿易基地,賠償戰爭損失2100萬兩白銀。

鴉片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不對稱戰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戰爭態勢不對稱,英軍勞師遠征,清軍以逸待勞;二是綜合國力不對稱,英國面積31萬平方公里、人口1500萬,清朝面積1380萬平方公里、人口4億,英國GDP佔世界13.9%,清朝GDP佔世界32.9%;三是戰爭結局不對稱,英軍先後出動陸海軍19000人,清軍總出動20萬人,但英軍只傷亡了523人(69人死亡),而清軍傷亡22790人。

190 警世醒言:美國染上了晚清的兩大毛病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按照當時最先進的中國人林則徐、魏源等人的看法,主要是器不如人,所以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實際上,當時中英兩國的兵器技術大致上還處於同一代,雙方陸軍都有火槍火炮,海軍都是木船風帆,比百年後中日兩軍的技術代差要小得多。雖然英國已經搞了半個多世紀的工業革命,蒸汽機已經用在火車上了,但輪船蒸汽機技術還不成熟,英軍軍艦主要還是靠風帆動力,只在個別軍艦裝備蒸汽機作為備份動力。直到20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軍艦才真正是蒸汽動力的鐵甲戰艦,兵器技術差距才呈現一邊倒的不平衡。

因此,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其說中英兵器存在技術代差,不如說有質量代差:英軍的滑膛槍,不但加工精細射擊準確,而且槍與劍融為一體,遠可射擊近可刺殺,而清軍的槍是火統,製作粗糙,既難打準、殺傷力也差;英軍的火炮不僅可靈活轉動、四向打擊,而且發射的是“開花彈”一炸一大片,而清軍火炮不能靈活轉向,發射的是實心彈,即使僥倖打準了也只是砸個洞而已,兩年鴉片戰爭,清軍竟然沒擊沉一艘英艦。英軍軍艦,雖然也是木船,但噸位更大更結實,安裝的火炮數量也多。這種質量差別,同樣導致雙方作戰能力的巨大差距,英軍一槍抵清軍五槍,英軍一炮頂清軍十炮。

因此,儘管英軍的兵器技術質量上佔優,但兵力、地利和國力卻處於完全的弱勢,而且英軍不過在沿海的廣州、天津、廈門、定海、鎮江敲打了幾下、並沒有打到北京去,清軍不過傷亡兩萬多人而已,為什麼清軍不硬扛到底、來個持久戰把英軍耗死呢?

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根本力量——財政,戰爭最終打的是經濟、打的是錢。據統計,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共消耗了3000萬兩白銀,而英軍只消耗了421萬鎊,相當於1263萬兩白銀,只有清朝的40%。這麼巨大的差別,除了組織效率不同以外,主要是清朝官員借戰爭之機中飽私囊,比如浙江前線的軍官虛構了一支9000人的“南勇”,騙了10萬兩軍費,有個叫鄭鼎臣的軍官虛構了一支20000人的水軍,套取40萬兩兵餉,這類事件在鴉片戰爭中層出不窮,足有上千萬兩軍費被各級官員貪汙了。而清朝一年收入不過4000萬兩,同期的英國財政收入15540萬兩,將近清朝的4倍。也就是說,同樣一場戰爭,英國一年的收入可以打十次,而清朝一次就差不多耗光了。持久戰真打不了!

為什麼綜合國力大得多的清朝,財政收入反而遠遠不如小小的英國?這就涉及到一個國家更根本的力量——信用。自從1688年“光榮革命”以來,英國議會取代國王掌握實權,英國的財政收支就很透明瞭,稅收多少、支出多少、用在哪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是所有的支出都用在了公共利益上,如道路、港口、軍艦建設和殖民戰爭上,而這些支出在殖民時代都有十倍百倍的回報,英國民眾都能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也就是說,英國政府的信用高。有了可靠的信用,英國政府不但稅收是當時全歐洲最高,甚至發國債借錢也是最多的。為了與歐洲各國特別是法國搶佔殖民地,英國國債最高時超過財政收入的15倍,比當今的美國借錢還要多。英國有了好的信用,借錢越多、軍力越強、佔地越廣、回報更多,當然還錢能力也越強、信用度也越高,形成了一種槓桿經營的良性循環。

相比之下,同期的法國和清朝,都是專制王朝,收支都不透明,皇家奢糜無度、官員貪腐成風,乾隆舉全國之力修圓明圓只為一家享受,路易十四耗一國之財修凡爾賽宮只為一己顯擺,如此不講政治信用,誰願意多交稅呢?至於發國債借錢,更是門都沒有!當時的法國人不願意買本國國債,卻肯為英國掏腰包,哪怕兩國處於戰時狀態,這顯然是英法兩國信用不同造成的,跟愛國沒關係;而鴉片戰爭時的清朝,既不敢想也根本不可能通過發國債支持戰爭,誰肯買啊!

所以,鴉片戰爭,真正的起因不是鴉片走私而是貿易封鎖,真正的敗績不是武器落後而是信用淪喪!沒有自由貿易,國不能富,沒有可靠信用,國不會強!

當今的美國一超獨強,當然不可與腐朽的清朝同日而語。但再富的社會,也經不起貿易的封鎖,再強的國力也熬不過信用的喪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