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揭示了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辦法

最近幾次聽同事聊起她們的孩子學習,初中生。

晚上經常做作業做到十一二點鐘,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那還是個孩子,令人心疼。

但是,即便如此辛苦,孩子成績也並不是名列前茅,孩子在學習上也並未獲得成就感,認為學習不是給自己學得。

同事不禁感慨,什麼樣的孩子學習才會不費力氣?是不是考第一的孩子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

在學習上並未獲得成就感,還不得不去學習,還要堅持到高考,想想現在的孩子就不容易啊!

《好奇心》揭示了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辦法

該怎麼去改變呢?楊振寧給出了答案。

樊登有機會採訪楊振寧,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中國沒有出過諾貝兒獎?(當時,莫言還沒獲諾貝爾獎)

楊振寧說:中國的教育敗在了一副對聯上。

樊登:什麼對聯?

楊振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為什麼呢?有一次,楊振寧回中學的母校,走到校門口就看到了這幅對聯,跟校長說,把這幅對聯拆了。校長說,掛了這麼多年了,拆了不好吧。楊振寧說,那我就不進去了。校長趕緊給拆了,並懇請老先生再寫一副。楊振寧寫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苦作舟”帶來的不良後果

“苦作舟”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呢?《好奇心》這本書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一種後果。

好奇心分為兩類:消遣性好奇心和知識性好奇心。

消遣性好奇心,是對一切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對成人而言,表現為無止境的喜新厭舊。不斷的刷朋友圈,刷抖音,看直播,聊八卦……

在刷抖音時,如果想現在抖音如此的火熱,抖音是怎麼操作的?我可不可以也製作抖音?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該怎樣做?抖音為什麼這麼流行呢?所有人都玩抖音嗎,還是隻有年輕人玩?玩抖音的人主要集中在哪個年齡段呢?進而引發一系列的這方面知識的蒐集,學習,研究,這就由消遣性好奇心上升到了知識性好奇心。

《好奇心》揭示了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辦法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並沒有因為數字技術的普及而縮小成就的差異,反而加大了浪費時間的差距。

為什麼呢?

只有消遣性好奇心的人,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刷抖音,看直播,聊八卦上,甚至是打遊戲上了。數字技術成了黑洞。

而擁有知識性好奇心的人,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可以用來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回到正題,現在的初中孩子,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即便自己沒有,爸媽也有。當孩子認為學習是“苦作舟”時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深挖,進而轉向了可以滿足他們消遣性好奇的遊戲,QQ,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

這種滿足越多,孩子越沒有耐心在學習上下功夫。那麼擁有知識性好奇心的孩子跟消遣性好奇心的孩子,並沒有因為資源的豐富而縮小成績的差異,反而加大了浪費時間的差異。

突然想起我外甥跟他好朋友樂樂了。我姐姐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樂樂是個非常清楚,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情的人。

舉個例子:樂樂喊我外甥打遊戲,我外甥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反過來,我外甥喊樂樂打遊戲,樂樂就會考慮一下,如果確實什麼事情都沒有,答應;如果,還有什麼作業沒寫,就果斷拒絕。

再舉個例子:我外甥寫作業,蹭蹭蹭,以最快的速度,所有作業搞定。對不對,不管,會不會,不考慮。剩下時間,打遊戲。樂樂寫作業,優哉遊哉的能寫一天。

結果就是:到初三,考完試聚餐時,姐姐問,樂樂考的怎麼樣?樂樂說,歷史考的不好,考了90分,得去報個輔導班了。然後,姐姐就默默地不說話了,因為我外甥的所有成績中,90分就屬於高分了。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有疑問了,甚至反駁:現在孩子初中學習那麼緊張,甚至學習開始吃力了,哪有時間研究那麼多東西?再說了,現在孩子每天忙於學習,好像對什麼都不好奇啊?

再迅速的發展,也無法撼動底蘊。

《翻轉式學習》這本書中有一個實驗,一個教育學家在非洲貧民窟牆上安裝了一個電腦,什麼都沒說,走了。過了一個月再去,發現小孩子們都會用電腦了。所以,教育學家們開始反思了,說孩子不用教,他們的探索能力很強。老師只需要提供給孩子們學習的工具。所以,現在出現了翻轉式教學,放權式教學。

《好奇心》揭示了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辦法


作者說,這樣的研究並沒有改善教育現狀,反而造成了人和人間差距的加大。他在美國的實驗發現,中產階級的教育越來越好。

為什麼?這種教育有一個軟肋,就是對博學的忽視

有一個慘痛的案例:在美國有一個很窮的學校,這個學校有一個老師教國際象棋。他教出了很多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有一個黑人小孩兒,贏了全美國際象棋冠軍。在老師的幫助下,13歲前就獲得了“象棋大師”的稱號。這是一個異常聰明而好奇的孩子,還是一個勤奮的有過人耐力和韌性的孩子。於是,這個老師下定決心要幫助這個孩子考上紐約最難進的高中。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結局會是什麼?

可惜,這是現實。這個黑人小孩兒,

太缺知識了。研究人員說了這樣一段話:

為了在貴族學校的考試中拔得頭籌,其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必須是經過長年累月才能得來的,而其中大部分則來自整個童年家庭的文化薰陶。


之前摘錄過一段話:

我兒子,一年級,目前繪本閱讀量已經超過2000冊了,一個大大的書房,都成了老師、家長參觀的景點了,關鍵是多數都讀過,這也是在修煉童子功。父母要有童子功培養意識。為什麼?再迅速的發展也無法撼動底蘊。

我最近經常能想到江蘇名師戈向紅老師,因為她提到的她們學校的孩子小學畢業時,除了英語課本之外會學100個繪本360個故事。我們的孩子跟她們的孩子在小學畢業時,最少差了這100個繪本,360個故事所帶來的底蘊哪。

《好奇心》揭示了從根本上提升孩子成績的辦法


作為媽媽的我,作為老師的我,不禁深思,我有沒有知識性好奇心?我、有沒有能力將學生的消遣性好奇心轉化成知識性好奇心?

作為媽媽的我,作為老師的我,同樣深思,我有沒有童子功培養意識?有沒有認識到博學,底蘊的重要性?有沒有落實到位?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