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不安分又不甘的年龄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县级单位工作,每月52.5元,按当时的水平还算不错。工作几年后,尽管事业还算可以,但心里总是不安于当时的工作,也不甘于小县城的环境,于是从那时起,就在当时的纸质媒体上搜寻招聘广告,想逃出那个圈子。想想当时差不多三十岁上下,大约是1992到1995年的样子。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出门公交少且慢,投递全靠信,根本没有互联网一说。每天从报纸的夹缝中看招聘信息,经过自己的删选,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利用信件开始投递简历,然后就是焦急的等待,每天都在那种激动有恐惧紧张的情绪之中。当面试通知真的来了又开始诚惶诚恐,患得患失来了,那种心情使得自己难以平静。然后就是利用各种借口偷偷坐车去应聘,中间不敢停歇,来去匆匆,夜以继日的赶路,为的是不耽误工作,不让领导和同事知道。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自己看上的人家不要,自己不太满意的却被告知随时可以来上班,这样来来去去,真的面临选择的时候又要退却了。因为没有积蓄,面临的问题就是住房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媳妇怎么办。工作不算好,但起码在县城属于中上等,真要辞职的时候,各种问题摆在面前无法解决,也没有了釜底抽薪的胆量。就这样犹犹豫豫中过去了好几年,最终没敢迈出哪一步,原地踏步,继续着原来的一切。

现在想起来,有好多说走就走的人,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事业和境遇,也有很多落得很悲惨的结局。温水煮青蛙的人倒也没有大起大落,平平凡凡的到了知天命之年。想起过去的所作所为,也许就该应有的一种状态,想冲出去,想改变,尽管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我觉得也是一种动力在里面。经历了就是财富,也在犹豫中学会了思考,否则也许是另一种光景 ,但绝对不会比现在好,因为甘于现状等于一个人没有了斗志,没有了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