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1938年下半年,希特勒的“訛詐”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終於出爐了最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從萊茵蘭到奧地利,再到捷克斯洛伐克,英國為什麼要對希特勒一再忍讓,甚至在簽訂慕尼黑協定的時候,從來沒有坐過飛機的英國老首相張伯倫,三次飛到德國,幾乎是親手把蘇臺德地區切下來奉送給了希特勒。所以希特勒從這裡面得到了一個經驗,只要沒火燒眉毛,英國人會用盡一切辦法避免跟德國打仗,哪怕出賣所有的盟友,它也在所不惜。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張伯倫回國說:我帶來了一個時代的和平

其實,我們站在希特勒的立場上看,這也是他從之前英國的一系列表現當中,所能得出來的一個非常合理的推測,甚至之前很多懷疑不支持希特勒的將領們,這個時候對希特勒的能力深信不疑。

其實這個時候希特勒陷入了一個巨大的誤區,他不能理解英國這種民主制國家的邏輯。表面上看張伯倫一直對希特勒是點頭哈腰,後來張伯倫到死也是綏靖政策的“活標本”背鍋的。但是實際上作為英國的首相,幾十年政壇經驗的老政客,張伯倫對納粹的認識是很深刻的。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但是英國首相和德國元首有一個本質的不同,他的權利來源是“選票”,而選票的根基是民意,所以他的決策不僅僅要考慮國家利益,更要考慮民意。

1938年以前,英國上上下下沉浸在一戰的悲慘記憶當中,加上經濟危機的重創,沒有人願意為了什麼萊茵蘭哪奧地利啊或者捷克斯洛伐克來跟德國再幹一仗。就用英國人自己的話講“我們為了一個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國再去蹲戰壕,這事簡直不能想象”。

所以這幾件事在英國人看來,跟當年裴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沒有什麼區別,簡直就是曾經的噩夢重現。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民眾就很容易相信了希特勒的外交口號:民族自覺與歐洲和平。

希特勒說,我要的這些地,都是德意志民族生活的地方,我只想收回我們的祖業。張伯倫知道,為了英國的長治久安,不能對希特勒一讓再讓,但是他不能逆民意而動。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有人就想知道,如果張伯倫死磕的話能怎麼著,我就跟你希特勒死磕,管你民意如何,那樣的話,希特勒沒完,張伯倫就玩完了,張伯倫就會被自己的議會給選下去,就是沒到選舉的時候,民意激烈反對。他貴為首相,也不能搞一言堂,因為弄不好,議會就有可能來一個不信任案。

當然,今天我也不是給張伯倫翻案,他確實犯了很多錯誤,不過隨著這麼多年曆史學家的研究,可以發現,張伯倫絕不像是教科書上寫的那麼不堪,說他就等於綏靖政策,這就是讓他背鍋,你想,當時就張伯倫一個糊塗蛋,英國老百姓,英國議會都那麼明白的話,一貫主戰的丘吉爾早就上臺了。因為丘吉爾當時總是發表反戰主張的言論,丘吉爾被英國人成為惡棍,連同國王都巨討厭丘吉爾,電影《至暗時刻》上國王都不願意跟丘吉爾握手。一直到《慕尼黑協定》張伯倫都是作為和平使者,而受到上上下下廣泛的讚譽的。所以張伯倫如果在慕尼黑擺出強硬姿態,回國之後就得被英國人當做戰爭販子給罵死。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丘吉爾與張伯倫

​所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減輕英國的危機,是他唯一的出路,綏靖政策這個詞本身就是張伯倫提出來的,告訴英國內部,說我這麼做就是安撫一下德國,後來被引申成縱容侵略、姑息養奸的含義。

因此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之後,張伯倫沒有陶醉在和平的幻想之中,而趕忙利用這段時間加速英國重整軍備的計劃,尤其是大力建設雷達防禦計劃和皇家空軍,為後來的戰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反倒是希特勒飄起來了,迷之自信,因為他達到了和平年代人生的巔峰,只靠陰謀詭計就獲得了這麼多勝利,大大擴充了德意志帝國的版圖,又讓他的反對派閉上了嘴。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希特勒名義上是被選出來的,當時德國沒有民主根基,希特勒上臺的過程充滿了權術和暴力,上臺之後,尤其當了元首之後,成為了絕對的獨裁者,不管德國人民還是其他任何組織都沒權利來制衡他,也沒有手段,所以希特勒做任何決策的時候不用擔心支持率下降,誰不選我槍子就選誰,不用擔心下一屆能不能當選,想都不用想,他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來決定德國的走向。

但是這張伯倫所做的這些事的邏輯,希特勒一直不能理解,他體會不到民主國家的領導人每做一件步都要看民意。

這樣一來,希特勒就以自己的邏輯來推測張伯倫,到慕尼黑為止,推測都對,雖然這背後的原因不對,但是結果是對的,他就更膨脹了,經常把自己跟俾斯麥跟腓特烈大帝相提並論,再往下走,他可就要犯錯了。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 看不懂的英國(2)

關注我,下期我們繼續講述

【二戰】希特勒的困惑:看不懂的英國(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