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医疗风云人物(2)千亿眼科帝国缔造者 -- 陈邦

「原创」医疗风云人物(2)千亿眼科帝国缔造者 -- 陈邦

序:

医疗这个行业有它独有的小生态,由于技术壁垒以及人情关系的原因,创业者也多是圈内人士。然而陈邦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不同于其它胡润医药财富榜上的常客,他不是医生也不是学者,在创立爱尔之前也没接触过眼科领域,但硬是从中国最“顽固”不化的公立医疗体系中撬出了一块蛋糕。

大起大落的开始:

陈邦,1965年生,湖南长沙人,21岁从军队退伍踏入商海,25岁机缘巧合代理了直到今天为止还畅销不衰的椰树牌椰汁,挖得人生第一桶金。

也许人生就是波浪线,有起也有伏。陈邦在他30岁那年一头杀入房地产,却偏偏赶上了海南房市的奔溃。如果没有那一劫,也许今天的中国版图上就多了一个陈姓的地产大佬,但也许就少了一个眼科巨头。没人知道1995年长沙第三医院病床上的陈邦在想些什么,或许有彷徨,或许有悔恨,或许嗅到了医院中除了消毒水外不寻常的气息。

狭缝中的前行:

若论中国医疗行业这30年的发展导向,整体而言,政策因素大于市场因素。90年代末,医疗体制开了个口子,迎来了民营资本的春天,1997年的陈邦带着仅剩的3万元积蓄,毅然投入了当时还是冷门的眼科。

当时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今天常说的“科室托管”或者是“院中院”,陈邦并没有掌握医疗牌照,但是通过提供运营的方式从医院分得一杯羹,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不少民营资本包括莆田系的操作方式。尽管饱受社会的诸多诟病,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落后医疗生产力和人民增长的治病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中国的医疗行业发展是政策因素为主导,政策可以开一个口子,也可以随时关上。2000年,国家调转方向,开始整治院中院模式,陈邦被迫走上了重资产的独立医院运营的模式。从今天来看,陈邦其实还要感谢当年的从附属到独立的转型,理清了他未来资本化道路上的很多障碍。

二十年弹指间:

一晃就过了20年,这期间陈邦带领下的爱尔眼科2002年成立连锁医院,2003年连锁医院开到四家,2005年走出湖南,2009年第一批创业板上市,2017年的59.6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3.08%,全国连锁医院已经超过200家,爱尔眼科门诊量达到507.6万人次,手术量达到51.76万例,同比增长37.21%。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陈邦旗下的爱尔眼科已经具备了一个加强连的三级医院军队的规模。

「原创」医疗风云人物(2)千亿眼科帝国缔造者 -- 陈邦

爱尔眼科业绩增长情况,来自前瞻网

「原创」医疗风云人物(2)千亿眼科帝国缔造者 -- 陈邦

爱尔眼科医院数量增长情况,来自前瞻网

「原创」医疗风云人物(2)千亿眼科帝国缔造者 -- 陈邦

爱尔眼科门诊量增长情况,来自前瞻网

为什么是眼科?

医院里的科室少的有十几个,多的可以几十个。为何偏偏是眼科率先做成了超大规模的连锁,而齿科、骨科等还在中等规模徘徊?深究背后,无外乎是单点模型的强复制性。眼科尤其是视光手术是强器械,越是较低的医生水平依赖性的科室,越具备快速复制的能力。其它因素还包括较高的净利率和较快的盈亏平衡时间。

总结:

有幸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陈邦,也听过业内其它人士对其评价。抛开之前说的那些理论上的复制性问题和所谓的运气论机遇论,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是陈邦是出名的努力勤奋。在成功致富的道路上,认识到一万小时和一千小时的差别,这个起码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