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靜功實踐,易學易懂!

蘇軾(1037-1101),字子瞻,東坡居士是其號,又自稱仇池先生,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二十二歲中進士。在文學上他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書畫也都有突出成就而聞名於世。而且在中國氣功史上也有他一定的地位。蘇東坡八歲求學時,曾拜道士張易簡為師,這段經歷恐怕與他深通道家氣功是有一定關係的。他不僅對各種氣功方法有廣泛的興趣,而且在靜功實踐方面有深入的體驗,在氣功理論上也提出過許多獨特而有價值的見解。蘇東坡的養生著述,收錄於《蘇沈良方》、《東坡志林》及曾慥所撰《道樞》、《類說》等書。

蘇東坡的靜功實踐,易學易懂!

蘇東坡

但在氣功學術上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靜功體驗與氣功理論上的獨特見解。在《東坡志林》一書中,專有"修養"一集,記述他的各種養生見解與氣功實踐。其中,《養生說》所述"攝身如木偶"的坐功法是流傳較廣的。他強調坐功擺正姿勢後,不可輕易挪動肢體。這種練法是古代坐式靜功各派所普遍贊同的,"坐如鐘"之說已成了氣功家的普遍守則了。內丹術家認為靜功之要在於"神氣相抱",若練功時身動,則"氣不入神"。

蘇東坡的靜功實踐,易學易懂!

養生

在《養生說》中,蘇東坡還談到他的誘導入靜方法是融合釋道兩家的,文中這樣描述:"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方法雖然淺易,可貴的是蘇東坡的自身練功體驗,現身說法。在《導引語》一節中,蘇東坡很讚賞意守丹田的練法,而這是內丹術功法的核心。文中有一段:"導引家雲: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此語極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淵。眾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者。"所謂"心不離田"就是意守丹田;"手不離宅"之"宅",還是指丹田,所以手不離宅指趺坐交叉兩手,放在少腹下丹田部位。而"真人之心如珠在淵"就是說深藏意念于丹田。

蘇東坡的靜功實踐,易學易懂!

養生圖

在內丹術的理論上,蘇東坡有很多精闢的見解。內丹術系統是我國傳統靜功的主流。而其中不少論點,出自道家之口,師徒秘授,不輕易示人,因而產生很多隱語。不同的師承與學派,有各自的理解與發揮,術語相同,但意思不一定相同。不僅現代人讀來難以理解,早在晉代,博學如葛洪,也有難解之感嘆了。在難解的理論中,鉛汞龍虎學說可謂千人千解。比如,鉛汞、龍虎的異名有三、四十種之多。蘇東坡卻直截了當地指出:"鉛者,氣之謂也,或趨、或蹶、或呼、或吸、或執、或系,故凡動者皆鉛也。肺實主出納焉,故肺為金,為白虎;,汞者,水之謂也,唾、涕、膿、血、精、汗,大小溲、凡溼者皆汞也。肝實主宿藏焉,故肝為青龍。"在這裡,鉛汞、龍虎既不費解,也無神秘之處。鉛就是氣, 對應人體的一切功能活動;汞就是水, 對應人體的一切體液成分。肺主氣,司管呼吸,肺在五行屬金,白虎為五行中金的動物徵象,故鉛也稱虎;肝藏血, 司管人體水液的貯存,肝在五行中屬木,青龍為五行木的動物徵象,故汞也稱龍。這裡,完全沒有宗教玄學的成分。

蘇東坡對於氣功的論述,不是出自文人餘興寫出的遊戲筆墨,也並非偶爾為之,而是下過苦功的,且身體力行,鍛鍊有素。他介紹給張安道的《養生訣》方法嚴謹詳細, 結合自身的體驗,凝聚了前人的經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氣功文獻。現摘錄如下:

蘇東坡的靜功實踐,易學易懂!

靜坐

"每日以子時後(三更三、四點至五更以來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擁被坐亦得),面東或南,盤足坐,扣齒三十六通,握固(以兩姆指掐第二指手紋,或以四指都握拇指,兩手拄腰腹間),閉息(閉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須閉目靜慮,掃妄念,使心源湛然,諸念不起,自覺出入息調勻微細,即閉口並鼻,不令氣出也)。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當求五臟圖,煙羅子之類,常掛壁上,便心中熟稔五臟六腑之形狀),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臍下),待腹滿氣極,則徐出氣(不得令耳聞聲),侯出息勻調,即以舌攪唇齒內外,漱煉津液(若有鼻涕,亦須漱煉,不嫌其鹹,漱煉良久,自然甘美,此是真氣),未得嚥下,復作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達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合,谷然有聲,經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後以左手熱摩兩足心(此湧泉穴)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下,梳頭百餘梳,散發臥,熟寢至明。其法簡易,惟在常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當常習閉息,使漸能持久,以脈候之,五至為一息。某近來閉得漸久,每一閉,為二十至而開,蓋以閉得二十餘息也。又不可強閉多時,使氣錯亂,奔突而出,反為害也,慎之慎之!又須常節晚食,令腹寬虛,氣得迴轉。盡日無事,亦時時閉目內視,漱煉津液咽之,摩熨耳目,以助真氣。但清靜專一,即易見功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